攻坚“卡脖子”技术 助推“一条鱼”产业链发展

我市两个水产品公共服务平台揭牌

刘浩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09月03日 第 01 版 )

  □记者 刘浩

  本报讯   9月1日下午,舟山市水产品预制菜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舟山市水产品精深加工全流程自动化改造提升公共服务平台在海洋科学城揭牌。这两大公共服务平台分别由浙江海洋大学、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领衔,旨在进一步发挥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支撑等方面优势,合力攻坚产业创新发展“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快推进“一条鱼”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预制菜,具有烹饪便捷、出餐快等特点,符合当下较快的生活节奏,深受年轻人喜欢。“近年来,预制菜市场快速发展,有不少舟山传统水产企业已先行探路。但经过我们调研发现,虽然部分技术已经成熟,但要做出新产品需要大投入,企业希望政府能够搭建公共服务共享平台。”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打造市水产品预制菜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就是为了解决预制菜产业发展面临的痛点、难点,“希望平台能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积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打造更多具有舟山特色的海洋预制菜。”

  据介绍,该平台将依托浙江海洋大学食品与药学学院的科研力量、行业服务能力和科研中介资源等,重点开展水产品预制品开发可行性评估、“卡脖子”关键技术开发、产品质量检测、共性技术咨询与指导等。此前,该平台相关科研人员已进驻一些舟山本土水产企业,建立了水产预制菜博士创新站,协助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

  水产加工设备大都是非标定制化设备,全球范围内研发和制造专用设备的企业很少。市水产品精深加工全流程自动化改造提升公共服务平台将开展智能制造诊断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推动智能化装备、软件系统在企业集成应用。同时,组建专职研发团队,重点突破鱿鱼智能切割、金枪鱼去皮去肉等智能装备制造关键技术。

  近年来,浙大舟山海洋研究中心深耕“一条鱼”产业链创新发展技术难题,近海以提升船载源头锁鲜加工水平为主线,陆上以提高全流程智能化加工水平为突破点。同时,进一步打通“研发—工程化—产业化”创新链条,顺利实现了智能鱿鱼切片机、深海鱼类蛋白乳糜食品、大黄鱼保活暂养与运输技术等6项自主研发成果的转化应用。

  据悉,市经信局自去年启动水产品精深加工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提升三年专项行动,聚焦鱿鱼、金枪鱼等我市主要水产品加工种类,加快推进加工生产模式变革,建成一批从原料处理到成品输出的水产品加工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线;针对人员集中的重要工段,将通过向外引进与研发攻关,建成一批市内首套关键智能化装备;通过示范推广,继续带动一大批加工企业开展流程自动化和装备智能化改造,实现到2024年全市拥有流程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的规模企业占比达65%以上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