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群能否不谈钱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08月26日 第 02 版 )

  近日,一伙诈骗分子潜入岱山某学校新生家长群,装扮成群内管理员老师的头像、名称后实施诈骗,用提前克隆好的“班主任”信息,向群内发布新生需要交纳体检费用78元及支付宝收款二维码,共骗取47名家长人民币3666元。令人欣慰的是,岱山警方迅速破获此案,赶赴广东茂名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5名并全额追回被骗款项(据《舟山晚报》8月5日报道)。

  此案再一次提醒人们,如今的骗子无孔不入,网上谈钱的哪怕是老师也得打个问号,千万不能贸然汇款。岱山警方在破案后及时向人们传授防骗秘籍,今后家长和学生看到有“老师”发布收费信息时不要急着缴费,而应第一时间通过电话联系或者面对面与班主任核实信息真伪。真能将“老师”当骗子防,当然就不会上当受骗。但是,大家真能做到吗?

  现如今,反诈骗宣传不可谓不深入。但假老师一说交钱,47名家长集体沦陷,这充分说明了防骗之难。换成你我,身临其境能否幸免被骗?很难说。“老师”要求交78元体检费,事由合理、收费不多,手指一点也就交了。真按警方教的办法,每个家长都打电话甚至找上门去核实真伪,岂不是打扰老师。这样一来,建家长群就没意思了,还不如直接开家长会呢。

  骗子之所以总能得逞,并不是骗术有多高明,而是因为总是瞄准人们的心理弱点。“老师”要求交钱,新生家长想核实也得先过“心理关”,为了区区几十元钱去质疑,是不是会丢面子、留笑柄?这样想来,手指就难免松动。

  因此,家长群不谈钱才是源头防骗。老师在建群之初就要申明,本群不谈钱,谈钱就报警。这样一来,骗子也就无计可施了。不仅家长群如此,大家都要养成上网“不谈钱”的习惯,要谈就线下谈、电话谈,免得给亲朋好友添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