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一声声汽笛

吴革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08月14日 第 02 版 )

  □吴革

  前几天在手机视频号里看到了一个“原创歌曲‘浙江815’轮”的内容,视频以“浙江815”轮停靠在定海客运码头的照片为背景,配以歌曲和当年生活场景照片。这视频,勾起许多像我这样的老舟山人对那个年代的怀念,就如那首歌曲所唱的 “难忘那条客船,载满无限怀念”。

  我的老家在被誉为“离岛、微城”的嵊泗列岛。嵊泗各岛屿和内陆之间的往来沟通都是用船作为交通工具。以前嵊泗不少岛上没有交通码头,进出海岛乘船的人,先得从海边滩横(礁石)上爬上爬下,由小舢板把人驳渡到大船上去,进出海岛既不方便又不安全。之后小菜园有了简易码头,虽然不需要爬滩横了,但还得用小驳船渡人来往于客船和码头之间。直到1975年9月在位于泗礁岛最西端的李柱山修建了码头,才结束了客轮在嵊泗不能靠码头的历史。

  从20世纪60年代一直到90年代初,嵊泗与内陆的交通航线是:上海—泗礁—衢山—定海的循环航线,大家习惯称其为“三天两头班”,就是正常气象条件下隔天才能去同一个地方。浙江航运公司舟山分公司先后投入了多条客轮营运该航线,其中“浙江801”轮和“浙江815”轮营运时间最长。

  记得小时候,应该是在20世纪60至70年代之间,每次父母带我们小孩回江苏老家,下午二三时从泗礁上客船,晚上9时左右轮船才缓速驶入了黄浦江。随着人群,我们小孩子也挤到船栏杆旁边,迎着风吹,惊讶地看着轮船在海面上划出的白色波浪,边上不时有各种各样的船只驰过,渐渐地,岸边各种高大的建筑和各种灯光组合成的景色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绚丽起来,“呜——呜——”长长的汽笛声响起,轮船靠上了十六铺码头。船靠码头一般都在晚上10时以后,我们收拾好行李下船乘公交车到亲戚家或去旅馆投宿,一般都要到下半夜了。那时旅馆紧张,有时开不到房间只得去住地下室通铺或浴室。

  记得一次父亲带我们几个小孩回江苏老家过年,由于大雾,下船后已经是凌晨2时多了,父亲不好意思去打扰亲戚,便带我们几个寒夜里来到位于西藏中路上的星火日夜商店,那是一家24小时通宵服务的商店,店里的服务员态度热情,还免费提供热开水和凳子,父亲就给我们小孩买几个上海面包当夜餐,喝点热开水,歇一歇。天刚有点蒙蒙亮我们就乘公交车赶到长途汽车北站,买到头班车票,乘车回江苏老家去。

  印象特别深的还有我同学父亲乘船的一件事。1978年,我的一位高中同学以嵊泗县高考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被厦门大学经济系录取。开学报到的时间快要到了,其父亲就陪他到上海,帮他买好火车票并送上火车后,按计划搭第二天晚上的航班回嵊泗,他自己留出十元钱当路费,其余都塞给了儿子。不承想,第二天台风影响沿海了,客船连续停航,很快他吃饭住宿的钱都不够了。情急之下,同学的父亲沿着黄浦江找到了一艘停靠在专用码头上的嵊泗运输船,在熟人帮助下,在船上吃住了一周,直到大风减弱后,才乘便船回到泗礁。

  我工作以后,常常要去定海。往往早上六七时就要从李柱山码头上船,轮船约航行6个小时,下午1时左右就可靠上定海道头客运码头,听到轮船的 “呜——呜”汽笛鸣叫,我从睡着的硬板床上一骨碌翻身,退还掉被服便随着人群挤上了码头。那时去定海出差最希望有几位熟人同行,一上船就去小卖部买几副扑克牌,几个行李箱并起来,四个人围坐一起玩开了。有时汽笛声响起时,还会说“今天船怎么这么早到啦”,真是意犹未尽。从定海回泗礁的船票要提前一天去买好,如果因大风停航过,那得一早起床,赶到道头航运公司售票处去排队买票,还经常只能买到站票。

  时光飞逝,沧海桑田,如今嵊泗的交通出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这20多年,一艘艘新客轮,拉近了嵊泗对外的距离;一条条新航线,铺就了强县富民的新天地。目前嵊泗的客运航线有20多条,有客滚轮、高速轮等30余艘船只,还在4个乡镇建成直升机停机坪,开辟了岛际航空线路。

  再回首,背影已远走。有过欢乐,有过悲伤,一晃多少年,载满无限怀念的“浙江801”轮、“浙江815”轮那一声声汽笛声长久地萦绕在脑海里,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