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渔都需要做好新时代的“三渔”工作
林上军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08月06日 第 02 版 )
□林上军
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对舟山渔业,他在浙江任职时,也多次提出指导意见。曾指出,舟山要充分发挥“渔”的优势,把海洋渔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要紧紧抓住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契机,创造舟山渔业发展新优势;要优化海洋渔业等。
做好新时代的“三渔”工作,不仅仅是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对舟山的期望,也是舟山面临的现实问题,事关舟山长远发展。
“三渔”,通常指渔业渔村渔民。这里笔者所指的“三渔”,特指渔文化挖掘保护传承、渔业人才培养、渔业科技发展。
舟山是渔文化最丰厚的地区之一。舟山渔场闻名遐迩,沈家门渔港是世界三大群众性渔港之一,舟山先后被国家级机构(组织)授予“中国渔都”“中国海鲜之都”“中国鱿鱼之乡”等称号。舟山的渔业产量一度占中国的十分之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沿海省市渔船集聚舟山嵊山一带,连续多年呈现过十万渔民赶冬汛渔场的壮观场景。进入新世纪,舟山渔业在某些领域继续领跑全省乃至全国。2022年,全市远洋自捕鱼进关卸货量首次历史性突破70万吨,其中主要品种——鱿鱼、金枪鱼的卸货量位居全国首位。舟山渔民是中国远洋渔业的开拓者,还出现过北太鱿钓第一人。渔民全国劳模不断涌现。
辉煌的渔业史孕育了丰厚的渔文化,但是,随着渔村凋零废弃、改造更新,老一代渔民的相继离世,一些地区渔文化记忆正在淡化、消失。而渔文化是舟山最有特征、最具优势的软实力,急需挖掘保护渔文化,传承优秀的传统渔文化,牢铸舟山精神根脉,推动舟山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培养渔业人才刻不容缓。如今舟山渔船上,除了一些职务船员,已经没有本地渔民。撑船是世上公认的最苦的活计之一,船上作业艰幸、生活枯燥、难以照顾家庭,还有很大的安全风险。虽然随着科技发展,船只装备越来越先进,各方面条件已有了很大改观,安全系数大大提高,甚至于海水养殖产业,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许多装备今非昔比。但跟其他行业相比,渔业环境依然艰苦,难以吸引到年轻的劳动力,有较高学历的年轻人更是凤毛麟角。但未来渔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拥有高水准的就业团队,需要培养大量实用人才、后备梯队,所以培养人才需从现在抓起。
渔业科技必须迎头赶上。今年5月下旬,第六届全国海洋技术大会在舟山举行。本届大会的主要议题就是交流海洋技术的学术与应用研究成果,探讨海洋技术发展趋势及新方向,交流海洋技术与装备的学术成果和技术经验,同时研讨海洋技术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展示海洋技术最新产品成果。目前,舟山正在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现代海洋城市,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其中海洋渔业科技的进步发展是重要课题。这些年,舟山也引进了一批涉渔高科技企业,但远远不够,顶层设计、基础投入、政策支持、人才引进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在环境营造、园区规划、招商引资、产业布局等方面,扶持具有舟山特色的“专精特新”企业、龙头型企业、产业链高端企业,如此才能增加产品附加值、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转型升级。
舟山陆地资源非常有限,向海图强,必须做好“海”字文章、做深“渔”字文章,舟山渔业再创辉煌,需要科技引领、创新引领、人才引领。舟山的渔文化挖掘保护传承、渔业人才培养、渔业科技发展,是浙江渔场振兴的重要内容。
作者单位:浙报舟山国际传媒文化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