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人过端午节

史明忠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06月22日 第 05 版 )

  □史明忠

  端午对于普陀人来讲,是仅次于过年的隆重大节。小时候过端午节,好像又到了过年一样,充满着企盼和等待。

  听上一辈人讲:普陀人过端午节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驱虫毒、避瘟邪、保健康。端午节正值夏至节气,进入仲夏时节,天气越来越热。这时的毒虫、蚊子大肆繁殖,因此民间把农历五月称作“毒月”,而把端午节五月初五那天,则称为“毒日”。“毒日”那天,家家户户都要采用烟熏、挂香包、挂菖蒲、蕲艾、喷抹雄黄酒等方法来驱虫毒、灭蚊蚤、避瘟邪、保平安。

  二是做团子、裹粽子,慰劳出海回洋的捕鱼亲人们。普陀是海岛地区,渔民居多,一年到头风里浪里,只有到五月端午,洋生结束,渔船拢洋后,可以有一段短暂的时间在岸墩。所以要做些团子、裹些粽子来慰劳慰劳辛苦一年的抲鱼人了。出嫁的女儿也要送团子、粽子来慰劳孝敬出海回家的父亲。到后来出嫁的女儿端午节给娘家送“端午团”,就成了普陀民间的习俗。

  端午节的前几天,母亲开始忙碌起来:浸米、磨粉、准备团子馅,买箬壳裹粽子。邻居王舅母怕麻烦,每年都用豆沙做团子馅料,而母亲总是用我们最喜欢吃的黄豆粉来做团子的馅料。母亲忙前忙后,又要做团子,又要裹粽子,我只是烧烧火,打打下手,待团子蒸熟出笼,就拿把扇子给团子扇风,使其尽快冷却,然后用方形的印子蘸上红颜色,在每个团子中间盖一下。乘着热乎,母亲会让我们先尝尝味道,但再三叮嘱我们不要吃太多,别烫嘴。可小时候我和弟弟们都是贪心又贪嘴的吃货,经常还未到端午那天,都已经吃得“伤更气”了。姐姐也会在这几天送来团子、乌馒头。

  每到端午节那天,母亲一早叫我和弟弟到应家岙的大溪坑边去拔菖蒲和蕲艾。母亲则在家,把准备好的晒干的倭豆壳倒进破搪瓷洗脸盆,点燃后上面再覆盖一把半干的艾草,顿时就冒出浓浓的烟来。此时,母亲便叫我一起帮忙,先在屋内熏烟,边熏边添加豆壳和艾草,母亲口中还念念有词,说什么:今末端午日,蜈蚣百脚跑走嘞,蚊虫臭虫朝外嘞。连续念叨了好几遍,屋里已浓烟滚滚,把我熏得满脸的眼泪鼻涕。屋里熏好后,我和母亲用铁钩钩住盘沿将破脸盆搬到屋外继续熏,直到把豆壳和艾草烧烬。

  烟熏结束后,母亲开始准备中午的饭菜。中午的一桌饭菜可是马虎不得的,开席时姐夫是主宾。我和弟弟就开始在门窗、蚊帐上挂菖蒲、挂蕲艾、挂香包。最有意思的是做菖蒲小人,用菖蒲的根茎切成小段,稍作削割,用小竹签拼穿成有头有躯干有四肢的小人,然后在菖蒲小人的身上涂上雄黄酒,挂在床格的正上方,说是菖蒲小人有灵性,能驱赶蚊子。弟弟年纪虽然小了点,但却心灵手巧,做出来的菖蒲小人,有鼻子有眼睛,还有小小的嘴巴。

  姐夫一到,中饭就开席了。母亲烧了一大桌好菜,堪比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当然还有一大盘团子、粽子,这是端午节必需的。这团子和粽子有节前自家做的,也有姐姐家送来的。

  开吃前,先要在每个人的脸上喷一口雄黄烧酒,然后在每个人的额头、耳后涂擦一点,每人再稍稍喝一点,因为雄黄有毒,喝雄黄酒也最多就是把嘴唇沾湿,算是一个仪式。雄黄烧酒是用雄黄、菖蒲根茎细末加白酒拌和而成的,按民间风俗,是用来驱虫毒、避瘟邪。用剩有多,就洒在屋里的犄角旮旯处,以驱虫毒。

  吃过中饭,一切归旧,好的是还有剩下的一些团子、粽子能够吃上几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