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黄以周“实事求是,莫作调人”之“调”考辨
方泓懿 胡世文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10月19日 第 02 版 )
黄以周(1828—1899),字元同,号儆季,又号哉生。浙江定海紫微乡人,与俞樾、孙诒让并称清末“浙江三先生”。父式三,乃浙东通儒。以周幼承庭训,六岁入塾,潜研儒典,以传经明道为己任。清同治九年(1870)举人,初任浙江分水县训导,后获内阁中书衔,十六年升教授。黄以周一生著述丰富,存世《礼书通故》《经训比义》《子思子辑解》《儆季文钞》等二十余种著作。以周为学尤以经学(尤其礼学)最为学界推崇,秉持“实事求是,莫作调人”的治学准则,不拘汉宋门户,倡“礼学即理学”之说,构建起汉宋兼采的学术路径,为儆居学派奠定思想纲要。
《清儒学案》赞其“东南称经师者,必曰黄氏,盛矣”,章太炎亦称“江南诸高才皆出其门”,足见其学术辐射力。以周思想源流绵延不息,时至今日黄以周专题教育教材落地课堂,不断激发新时代的更多传承者。如何正确理解继而传承其思想文化精神,可从“实事求是,莫作调人”切入,依托学界关注少、读音有争议的“调人”一词,考述之余深探黄以周的思想内涵,聆听其当代价值回响。
一、音义之争:“调(tiáo)人”还是“调(diào)人”
《浙江优秀先贤教育丛书》遴选了从东汉至清末的13位浙江历史文化名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舟山响应号召,《走近黄以周》《品读黄以周》专题教育教材落地课堂,将优秀先贤引入中小学教材,如双桥中心小学老师就以“孝亲敬老”为课题,师生共研,体味“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的真意,感受黄氏家族纯孝仁厚的家风,让更多人回想起了这个海岛耕读世家,也不禁引发对黄以周当代价值回响的探究。
黄以周以“实事求是,莫作调人”为学术座右铭,后世也视之为其学术圭臬。“实事求是”一语在清代经学界极为盛行,出自《汉书·景十三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那何为“莫作调人”?“调”之一字,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可知,一为“tiáo”音,意为配合得均匀合适;一为“diào”音,意为调动、分派。那究竟是“调(tiáo)人”还是“调(diào)人”呢?学界对此说法不一,2024年举行的“黄式三黄以周学术文化当代价值与传承发展”研讨会上就有学者提出应读“调(tiáo)人”,但也有坚持读“调(diào)人”者,并无定数。
二、何为“调(diào)人”:追溯成因,合理辨析
“调(diào)人”一说何来?我想不妨从音义方面进行还原。文字落于纸上,语言发于口中。人们对“调人”一词不熟悉,对以周学术思想了解不到位,不自觉会倾向熟悉的发音理解,念作“调(diào)人”,解作高调之意。而确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此“调(diào)人”更接近黄以周的治学态度,即莫作高调之人。同时,通过层次分析可知,“调人”部分是偏正结构,那么“高调的人”是符合的。此外,部分学者或将以周的低调作风误以为其学术思想内涵,造成了一定的错误认知。
据载,定海黄氏家族素有“书香门第”之称,诗礼传家。到了黄式三、黄以周父子时代达到鼎盛,很多外乡求学之士慕名而来,“书房弄”成为黄氏家族教育隆盛的象征而名震岛城。黄以周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自然耳濡目染崇尚淡泊、贤明端正、倡导耕读相兼的黄氏家风。后作《礼书通故》,一经问世“一时士大夫各以先睹为快,踵门索书者络绎不绝”,此书既是以周经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学术著作,也是清代礼学研究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但此书的诞生也实为不易。黄以周在序中提到,此书草创于庚申(1860年),至戊寅(1878年)粗成,后又反复修订,稿凡九易,历时近二十年;俞樾为其作序时也曾言:“君为此书,不墨守一家之学,综贯群经,博采众长,实事求是,惟善是从”,足见以周做学问时脚踏实地的低调之风。然低调确是以周的学术风格之一,却不是“实事求是,莫作调人”的“调人”本意,“调(tiáo)人”之说,才更契合以周的学术精神内涵。
三、何为“调(tiáo)人”:溯源义理,多维考析
以下尝试从三方面对“调(tiáo)人”进行论述:
从短语涵义上看,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读“tiáo”音时,常为“调和”义,恰与当时黄以周“兼采汉宋并非调停汉宋”的主张相暗合。清代学界抛弃了明代崇尚空谈的学风,转而追尊汉儒学风,又在顾亭林的影响下,转向考证训诂的汉学功夫,汉宋之争也由此而起。清中叶后,汉宋兼采逐渐成为主流,但因历经乾嘉时代,作为主流的汉宋兼采却与调停汉宋非常接近,难以区分。故而,黄式三叙述其《论语》研究时提到“调人”:“夫近日之学宗汉、宗宋判分两戒,是书所采获上自汉、魏,下逮元、明以及时贤,意非主为调人,说必备乎众,是区区之忱端在于此,而分门别户之见不敢存也。”表明自己虽然采择诸家之说,却不是调停,而是不存门户之见的实事求是态度。黄以周继承父学衣钵,在“理礼之辨”的问题上多相契合,亦强调兼采汉宋并非调停汉宋。以周在《南菁书院立主议》中首先申明南菁书院并立郑君、朱子二主,意在兼采汉宋,通过考据来求义理之意,又说:“是议也,似持平而实调停之见也。”可见其治经学,不分汉宋,治理学,不分朱陆。断不做那“调和”之人,可不就是“莫作调(tiáo)人”。
从短语结构上看,我们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来帮助判断,但首先需要还原短语本身完整内容。后人皆知黄以周“实事求是,莫作调人”的治学主张,却鲜知其并不完整。黄以周弟子吴稚晖在回忆时提到:“入学时,进谒山长黄以周,见其墙上有自书座右铭一纸,其辞曰:实事求是,莫作调人。‘实事求是’为河间献王传中语,凡读书者,均能记忆。但‘莫作调人’之句,为黄山长自创,最为精警之语,自古以来,从未有人说过。由是衷心感动,终身奉为圭臬。”或许正因“莫作调人”给吴稚晖影响太深,而忘了这座右铭的前八个字。后据弟子通州王兆芳所记,得以完整以周的座右铭:“子书于座右曰:‘多闻阙疑,不敢强解,实事求是,莫作调人。’。”可见,座右铭由四个分句并组成,通过逗号分隔,形成语义递进式并列结构,表面上看是从治学态度到行动准则,即可视为“多闻阙疑,不敢强解”为一组,“实事求是,莫作调人”为一组,组内前后相照应,同时前后两组之间也有勾连之处。“多闻阙疑,不敢强解”,前者为连动结构,后者为状中结构,可直译为广泛涉猎保留疑问,不敢勉强解释,这里不敢强解可以说是多闻阙疑的直接做法,即黄以周主张不株守家法,参考各家之说,在不能兼采时并存其说,而不做强解以调停之。“实事求是,莫作调人”,前者为动宾结构,后者为状中结构,参照前一组,前后两者也存在对应,但不能说是前者的直接做法。“实事求是”一语在清代经学界极为盛行,出自《汉书·景十三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宋代王应麟以“多闻阙疑”理解实事求是,是对“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延伸,而黄以周的“实事求是,莫作调人”则更基于当时的学界风气和自身治学主张的坚持,是对汉宋兼采与调停汉宋之间区别的强调,正如他自己所言:“兹奉郑君、朱子二主为圭臬,令学者各取其所长,互补其所短,以求合于圣经贤传,此古所谓实事求是之学,与调停正相反。”回归短语本身,前后两组之间结构类似,“强解”为偏正结构,与之结构对应的“调人”也应为偏正结构,作调和义的调(tiáo)更恰当。无论是短语组内语义还是整体结构对应,读作“调(tiáo)人”是合适的。
此外,我们还可以尝试溯源“调人”一词。“调人”一词出自《周礼·地官·调人》:
调人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凡过而杀伤人者,以民成之。鸟兽亦如之。凡和难:父之仇辟诸海外,兄弟之仇辟诸千里之外,从父兄弟之仇不同国。君之仇视父,师长之仇视兄弟,主友之仇视从父兄弟。弗辟,则与之瑞节而以执之。凡杀人有反杀者,使邦国交仇之。凡杀人而义者,不同国,令勿仇,仇之则死。凡有斗怒者,成之,不可成者,则书之。先动者,诛之。
可知“调人”的原本语境:“调人”作为明确的官职名,职责核心在于“谐和”,即调解、平息民众间的仇怨纠纷。郑玄注曰:“难,相与为仇仇。谐犹调也。”贾公彦疏:“调人,和合民间仇雠。”郑玄注强调“和合”之职,贾公彦疏则进一步阐明“避仇”之法。在《说文解字》中,“调,和也。即“调和、调解”之义。从言周声。徒遼切。”按反切法,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调”读作“tiáo”。段玉裁注云:“调人之职,以物平施”,这正与《周礼》中“凡过而杀伤人者,以民成之”相吻合。可见,此时“调人”职能在于调解社会关系,推动社会和谐。而黄以周注三礼,最重郑注,因其深明训诂,且蕴含义理,彼时汉宋之争正盛,以“莫作调人”为座右铭,或许正是时刻提醒自己“兼采非调停”,莫作那调人,据此读作“调(tiáo)人”更为确切。
四、考辨之外:黄以周治学精神内核的当代回响
今日,我们再做“调人”音义考,实则是期以此为契机,深挖黄以周治学态度的同时,引发人们对于其学术思想的当代价值关注,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今日之学习注入新能量。黄以周少作《经训比义》,彰其义理思想纲要,他曾对弟子说:“是书之作,条析字义,而读陈北溪书者,将谓我违异师说;读东原《疏证》者,将谓我调停宋儒。大道多歧,孰能是正?”南菁弟子深得以周治学之风,一以贯之,遂其一脉之于“调停汉宋”,虽于字义不尽同程朱,似违异宋儒师说,却欲寻其大义;其针砭戴氏,是指虽颇认同其学,却不因此而贬斥宋儒。后有儆居学派薪火相传、蔚然成林,正是黄以周以己为枢纽,充分践行其“实事求是,莫作调(tiáo)人”学术思想的结果。
“学术生机,道之所在,存乎其人,人能弘道者”,《走近黄以周》《品读黄以周》专题教育教材的落地课堂是一个很好的开端,随着浙东礼学馆平台的建成发展,“一本教材+一个礼学馆”的模式开拓,学生既能走进课堂,也能走出课堂,成为新时代“实事求是,莫作调(tiáo)人”思想精神的践行者、弘扬者,不断焕发传统文化新生机,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