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前辈陈德峰的一封回信引出尘封已久的东蟹峙岛红色历史

尹海鹏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10月19日 第 02 版 )

东蟹峙,位于定海港东侧,因形似“蟹钳”(舟山方言“蟹钳”与“蟹峙”谐音)而得名。一个假日,笔者到东蟹峙采风,该岛距舟山本岛很近,渡轮三分钟可到。岛上自然风光旖旎,村里三层小楼居多,间有沧桑古建。

因为有三家船厂的缘故,这个岛人气很旺。在与该村七旬老人周邦兴聊天时,无意中了解到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曾经与抗日战争期间在此工作过、解放后在福建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任上离休的陈德峰老前辈写过信,后来陈老欣然回信证明东蟹峙是我党抗战时期的一个活动地点的故事。可以说,这封信引出了东蟹峙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历史。

一封证明东蟹峙红色历史的回信

此信是陈德峰先生在1996年6月30日所写。据《六横镇志》记载:陈德峰(1924~2009),原名君道,曾用名公庠、志纯、修卿、陈韬,双塘张家塘村人。学历大学(外交学院)。1942年10月在定海参加革命工作,与地下党员李安民、应秋、李恒等在六横创办《滃声》刊物,宣传抗日战争。1943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3月,受中共定海特派员指派,陈德峰打入伪军吴秋声部做士兵工作。历任定海县政工队队员,山东《滨海农村报》、上海《解放日报》《福建日报》记者、编辑、组长,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处长、中共福建日报社核心组副组长、福建省出版事业管理局副局长兼福建人民出版社副社长。1985年12月离休,为福建省出版工作者协会顾问。

这封信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正文,主要回顾了当年东蟹峙作为红色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对与此相关的人和事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是附件,主要对当年曾在东蟹峙工作的几位同志的现状进行了说明。

他在信中这样回复:

邦兴先生:

六月中旬来信收悉。因为有些事情缠身,回信迟了,敬请见谅。

抗日战争前期,中共领导的一些组织确曾在舟山东区进行抗日斗争,长峙乡的东蟹峙村,也是一个主要的流动点。当时中共县委主要领导人陈维新(即阿四,现名钱铭岐)、陈子方同志常到蟹峙工作,政工队的骨干张翼同志和几个队员更经常住在蟹峙。

此外还有以教员身份进行工作的中共党员叶清和等同志住在蟹峙村里。当时我们在蟹峙发展了一个游击小组。县委、东区政府和政工队的同志到蟹峙时,主要与方正联系,向他布置工作,叶清和同志也常与方正取的联系。他们到蟹峙时,主要的活动地点为方正之家及东蟹峙庙小学内;由长峙乡中心小学校长邵汝珍同志(中共党员)领导的全乡小学教师,以十姊妹的名义在东蟹峙庙内开会、讨论工作。

以上活动,一直进行到1943年上半年。以后陈维新、陈子方等同志撤退到四明山浙东根据地;邵汝珍、叶清和、陈德峰等党员则仍坚持在长峙乡各地进行活动,直到抗战胜利前夕才走。但方正同志则仍在原地。

由此可见,东蟹峙人民是为抗战胜利做了贡献的。如果在写村史的时候,东蟹峙庙是可以写上一笔的。

此复,顺颂

大安!

附件:

在东蟹峙村工作过的同志,张翼已於解放战争牺牲于泰安县;叶清和已於解放初期病故(在宁波)。

现仍在世的有:

陈维新(钱铭岐),现住杭州,厅局以上干部;

陈子方,现住杭州,厅局以上干部;

徐前(即邵汝珍),在兰溪市政协副主席任上离休;

叶洁(即叶清月尧叶清和之妹),在浙江省妇联任上(部长)离休;

陈德峰,现在福建省新闻出版局,在副局长任上离休。

陈德峰

6.30

百年江口新庙是一座有着红色底蕴的建筑

陈德峰先生信中所指的东蟹峙庙就是村里的百年古庙——“江口新庙”。其为清末光绪年间建筑,保存极为完好,殿宇低矮不失通透,庙貌沧桑颇有古意。步入其中,仿佛置身清末。据东蟹峙村支书胡国良介绍,该庙已有130年历史,晚于定海江口浦碶门附近江口庙(已毁)建设,故谓新庙;老爷菩萨生日为农历九月十三;戏台为后建,建于1928年,顶是穹顶(藻井),为舟山古戏台中罕见。一块保存完好的,刻有水纹、如意头纹、蝙蝠纹(遍福、四方福来)、戟纹(平升三级)、宝瓶纹(平安如意)、葫芦纹的古地雕铺于主殿地面。之前我们进入庙内只是惊叹于百年前的建筑风格之美,却不曾想到这座古庙还有如此厚重的红色底蕴。根据陈德峰先生信中所说,抗日战争时期,此庙是中共定海县工委、东区政府和政工队的同志到东蟹峙时活动的一个地点之一,也是长峙乡中心小学校长邵汝珍同志(中共党员)领导的全乡小学教师,以“十姊妹”的名义组织开会、讨论工作的地方。遥想当年,多少关系舟山抗日活动的计划、指示在此酝酿、部署、落实;多少革命先辈在这里接受了党的抗日教育,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由此可知,江口新庙是一座具有红色底蕴的百年建筑,有着独特而鲜明的红色教育功能。

当年东蟹峙村民为抗战工作做出了贡献

东蟹峙,悬水小岛,交通便利。既北近定海、南邻宁波,又与周边长峙、盘峙、岙山、东岠、摘箬山等岛屿比邻。抗战时期,中共定海县工委、东区政府和政工队的同志正是看中了其“进退自如”的地理位置,才选中其为组织、策划、宣传抗日活动的理想地点。岁月荏苒,尽管时隔80余年,但这里至今仍流传着当年村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抗日的红色事迹。据周邦兴老人回忆,诚如陈德峰信中所言,当年党组织在东蟹峙发展了游击小组;当时在王家墩任长峙乡中心小学校长的邵如珍常来江口新庙上文化课,宣讲抗日道理。村民乐爱仙(胡国良母亲)等10名妇女受到了熏陶与影响,组成了“十姊妹”。在得知新四军战士缺少鞋子时,她们加班加点为新四军赶做布鞋;某日,钱铭岐、陈子方在地处东蟹峙的长峙乡乡长方正家里开会时,不幸消息走漏,日本鬼子派兵抓捕在即,紧急关头,钱、陈两人被村民迅速用渡船送至宁波镇海峙头脱险。

当年东蟹峙村民为抗战所做的一切无疑是战争胜利深厚伟力的一个缩影。东蟹峙这一段尘封已久的红色历史不应被湮灭,理应被挖掘,可以将东蟹峙以距舟山本岛最近的红色之岛的设想来打造。今年正值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应该为挖掘宣传东蟹峙红色历史做些具体工作。深挖该村其红色底蕴,宣传其红色文化,加之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一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接受红色教育,领略渔村风情,享受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