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联动 两栖执法 我市创新打造岸海协同多元共治样板

支奕/文 邹训永/摄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10月16日 第 04 版 )

10月13日,定海区公安分局联合舟山边检站开展港区海域联合巡查

今年国庆假期,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工作人员姜文杰与市反走私办、海事、海经等执法部门人员一同进驻市两栖联合执法研判中心,协同开展节假日海陆共治工作。他感叹:“大家都是带系统、带线索进驻的,指挥中枢办公既灵活又便捷。”

我市拥有2440多公里海岸线,其中深水岸线270多公里,是长三角的海上门户和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能源储备基地等重要战略区域,出入境船舶2万余艘次。面对“多头治海、各自为战、协同不足、执法低效”等问题,我市自去年起试点海陆联动两栖执法模式,组建运行两栖执法研判中心,推动执法部门力量整合、机制重塑,打造岸海协同多元共治样板。

机制重塑+队伍整合

10月3日下午,市公安局情指中心接到报警,在嵊泗沈家湾开往李柱山的舟桥7号客轮上有乘客因口角纠纷而大打出手。警方迅速联系船舶安保人员现场劝阻纠纷、固定证据,并将警情同步流转至两栖执法研判中心。中心研判后确定处置方案,船舶靠岸时,嵊泗菜园派出所民警已就位,将相关人员带回初查受案,随后移送有管辖权的嵊泗海警工作站处理,实现矛盾快速化解。

为解决多头管制、协同不足的难题,我市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市反走私办牵总、市公安局领衔、多部门协同的两栖执法架构。市公安局、港航和口岸管理局、海洋经济发展局等9个部门围绕方案制定、人员选配等关键环节明确任务,制定《舟山市反走私两栖联合执法队工作职责》等9项规定,为有效形成部门合力夯实制度基础。此外,还新建并实体化运行定海、沈家门、六横等8个中心港区联勤工作站,管控全市80%以上的进港船舶,为两栖执法提供有力支撑点。

责任分解+联勤共治

“王老大忙着呢?我们来给你的船出海前做个体检,耽误你们几分钟。”9月15日上午,和船长王老大唠了几句家常后,两栖联合执法队队员、市公安局海防管理支队民警管艇便对他申报的出海船舶出海船员信息、船上灭火器是否有效等进行核验,5分钟内,其他部门队员也完成相应检查项目。

“以前的多头检查费时费力,还耽误事,现在‘一支队伍管执法',大家都省心。”王老大笑着说。

针对模糊管治、推诿塞责的问题,我市统一联合执法检查要求,建立涉海检查“一本账”;统一联合办案工作指引和流程图,建立疑难复杂案件集中会商、共同办理机制;统一联合打击处理尺度,工作前置第一时间开展行刑衔接,实现全链条打击处理。同时,推动基础治理“三协同”。协同开展反走私、海洋环保等宣传;协同排查整改隐患,发放整改建议书91份,整治各类隐患113个;协同构建治理共同体,培育“东海渔嫂”“瀛洲红帆”等30余支500余人的涉海群防群治队伍,各类群防力量年内提供线索40余条。

智治大脑+综合执法

8月10日晚,我市公安“智治海安”平台提示一渔船涉走私嫌疑达92%。两栖执法研判中心立即开展深入研判。当晚11时,该嫌疑船舶在靠近马目附近海域时,关闭AIS妄图逃避侦查,然而此时市两栖联合执法队的6艘执法船舶、60余名队员早已布下天罗海网。该走私团伙被一网打尽,共查获走私冻品250余吨,涉案价值1300余万元。

为破解重复检查执法低效难题,我市整合多部门涉海数据,接入重点区域监控6000余路,融合船舶档案8400余条,研发14类涉海案件预警模型,实现总量掌握、个案可溯、数据全量感知。并在“智治海安”数据底座上搭建“支队—大队—派出所”三级智慧海防工作台,推动“人、船、企、车、港”等要素精准管控。截至目前,核查船舶信息1万余条,更新备案信息3000余条,整改涉海问题400余个。

该机制运行以来,赋能涉海治理精细化管控,预警推送涉海管控信息近2万条,整改岸线问题600余个,打掉团伙4个,查扣货物2000多吨,涉案价值6000多万元。今年以来,全市涉重点岸线走私发案率同比下降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