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4万余亩晚稻收割已进入关键冲刺阶段,稻飞虱、二化螟等虫害对稻谷收成构成严重威胁

稻花香里打响一场“虫口夺粮战”

记者 朱丽媛 通讯员 张慧敏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10月14日 第 02 版 )

本报讯 眼下全市4万余亩晚稻进入成熟期,但稻飞虱、二化螟等虫害暗藏稻丛间造成破坏,一场“虫口夺粮战”正在紧张进行中。

昨天,记者走进定海区小沙街道大沙区域稻田,只见连片晚稻已披上沉甸甸的金黄外衣,稻穗随风摇曳,飘出阵阵稻香。然而这片喜人景象背后却藏着“隐忧”,部分稻田里,成片稻株倾斜倒地,有的整丛伏在田垄间,不见往常的挺拔。记者用手指轻轻拨开稻丛基部,一只只褐色的稻飞虱立刻暴露出来,有的还在稻秆上快速爬动,啃食着稻株养分。

“这些虫子要么把稻根蛀空,要么直接咬断稻秆,连不少嫩稻秆的底部都被它们啃成了空壳,养分根本运不到稻穗上,最后结出的是‘空秕粒’,产量肯定受影响。”望着即将收割的晚稻,种粮大户傅碧松满脸无奈地说,今年干旱少雨、持续高温,病虫害更是变本加厉。

市农业农村局农艺师王明告诉记者,我市田间病虫害以稻飞虱和二化螟为主。今年夏季超长“待机”,寒露时节我市气温仍居高不下,适宜稻飞虱繁殖,受本地虫源和外地回迁虫源的双重影响,全市稻飞虱虫量呈异常偏高态势。以定海马岙监测点为例,七(5)代褐飞虱灯下诱虫最高值出现在9月21日~10月9日,累计数量达4783只,是去年同期的21倍。同时,受种植结构和耕作制度变化的影响,近几年二化螟发生日趋严重,不仅加大了对晚稻的危害,还使施药难度加大,甚至有个别田块出现了“冒穿”倒伏的情况。

面对严峻的病虫害形势,我市农技专家迅速行动,分片奔赴各区县田间地头,以“手把手指导、面对面施策”的方式,为晚稻丰收筑起坚实“防护墙”。在监测预警环节,农技人员加密灯下监测与田间调查频次,实时跟踪病虫害发生动态,一旦发现稻飞虱“冒穿”、二化螟致整田倒伏枯死等情况,第一时间汇总上报;组织开展全域性系统普查,精准锁定防控重点区域,为科学防控提供数据支撑。

宣传指导方面,农技部门通过微信群、农民信箱等渠道,及时向农户推送病虫害发生动态、防控技术要点及气象预警信息;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针对病虫害重发区域,现场示范施药方法、讲解用药安全,实时掌握防控进展,确保农户“懂技术、会防控”。科学防控与安全用药工作也有序推进,自8月下旬以来,我市已统筹组织农户开展三轮集中防治。

目前部分农户已提前启动收割工作。“如果距离稻子收割不足10天,建议不再施药,避免农药残留;若水稻已受严重损害,最好尽早收割,最大程度减少产量损失。”王明建议道。“今年稻谷收得稍微早了一点,部分倒伏了,先要收割掉,以减少损失。不然等到下雨了就割不了。”小沙卫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傅卫丰说,该合作社今年种植晚稻2000余亩,虽少有台风影响,但干旱天气及病虫害影响使晚稻产量略低于预估。据悉,新米最快将于两三天后上市,每公斤价格在7到8元。

全市晚稻收割已进入关键冲刺阶段,农技部门正持续跟踪虫情动态,精准指导防控工作,全力保障稳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