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海上诗路文化
从浪花到海魂:蔡其矫的“舟山诗笺”
游舒敏 周驰觐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10月10日 第 05 版 )
舒婷的《致橡树》源于舒婷与老诗人蔡其矫在厦门鼓浪屿散步时关于女性独立的对话,蔡其矫推动此诗发表,助其成为朦胧诗经典,亦成就两人跨越代际的文学佳话。
蔡其矫不仅是舒婷的启蒙老师,更是中国当代海洋诗重要的奠基者与创作者,他出生于福建晋江,他的父亲是旅居印尼的著名侨商。8岁时,为逃避战乱,蔡其矫随全家迁往印度尼西亚泗水。在半个月航海旅程中,大人们都晕船呕吐,唯独他行动自如,这一经历也让他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热爱海洋,自称“海的子民”,以海洋为主题贯穿了其一生漫长的诗歌创作历程。海上生活经历为其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并以《回声集》《涛声集》《回声续集》等一系列诗集创作收获“大海诗人”的称号。
1954年3月,他开启了行吟舟山之旅。这场旅程不仅是诗人的“寻美之旅”,更暗含着对时代命题的回应——当海浪拍打着礁石,他听见的不仅是自然的回响,还有保卫海疆的呼唤。在这次旅行中,他写下了五首舟山海洋诗歌:《舟山早春》《沈家门渔港》《夜泊》《风和水兵》和《水兵的心》。这五首诗如同五颗珍珠,被诗人用深情的丝线串联,成为描绘舟山群岛自然之美与精神之光的珍贵“诗笺”。
一、山海之间的诗意捕捉蔡其矫的舟山之行,始于对春日山海的沉醉。早春三月的舟山,飘着蒙蒙的春雨,将远处的青山笼在一片朦胧之中。于是,《舟山早春》诞生了:“雨丝遮断青山/它一会儿飘洒,一会儿又突然消失/田野溢满了绿色/路旁的油菜花比阳光还照眼/山茶在岩上怒放红艳的花朵/骑牛的牧童绕着小湖走过/春天在雨中唱着慢声的歌/海水一夜间尽成黄色,一切经过的船只都挂湿的布帆/港湾里响起阵阵的锣鼓/那是人们在欢送渔船的队伍出发/每一只桅杆都飘扬旗帜,每一双眼睛都满怀热望/海上丰收的季节又到了。”
全诗以“雨丝”作为核心意象,既呈现出“遮断、飘洒、消散”的动态变化,又暗合早春气候的不确定性,为全诗奠定了流动的美学基调。诗歌的第一部分更多关注“青山”“油菜花”“山茶”等陆地自然意象,而在第二部分,则通过“黄色海水”“湿布帆”将视角转向了海洋中渔业劳作的场景,早春的雨不仅是自然的美景,更是渔业生产的号令,“每一支桅杆”“每一双眼睛”更是写出了渔业劳作的集体属性。全诗以“雨”为线索,将舟山田园春景与渔民集体劳动结合在一起,使人见证了山海之间的诗意。
若说《舟山早春》是一幅静谧的水彩画,那么《沈家门渔港》便是一卷沸腾的油画。春汛时节,蔡其矫来到百年渔港沈家门,万千渔船汇聚于此,构成波澜壮阔的盛景。清晨,他独自伫立在石砌堤岸,海风裹挟着鱼腥与咸湿扑面而来,瞬间将他卷入这片喧闹的海上世界。诗中聚焦渔民群体“紫色的胸膛金属般发亮/那是海浪在他们胸上浇了青铜”,以“青铜”喻指海风日光雕琢的肌肤,凝练劳作与自然的博弈痕迹。“穿梭的渔夫”“大声呼喊”与“归航渔船”“青灰烟柱”构成动态场景,鱼腥气与号子声交织,形成充满张力的生活场域。诗人让渔港成为海与人共生的见证——舢板穿梭、桅杆林立间,既有海洋的严苛,更有人类在风浪中淬炼的坚韧。在《沈家门渔港》中,没有刻意的雕琢,只有对生活本真的描摹:渔船的归航、渔夫的号子、海风的气息,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海上生活画卷,让读者仿佛能听见海浪拍岸的声音,闻到空气中的咸湿与鱼腥。
二、夜色与帆影中的生命哲思夜幕降临,蔡其矫决定独自去岸上逡巡,他想在这宁静的夜晚,从大海中寻得一种慰藉。海浪轻拍船舷,发出细碎的呢喃,像是在诉说白日里的冒险故事——那些与风浪搏击的惊险、收获鱼货的喜悦。桅杆上猎猎作响的红旗仿佛仍在与无形的力量对抗。蔡其矫望着那面红旗,忽然觉得它像极了自己:即便身处困境,即便历经风雨,也从未放弃对理想与自由的追求,那猎猎声响,正是内心不屈的呐喊。岸边,那些已经落帆停泊的船队紧紧靠在一起,在海浪的摇曳中仿佛进入了梦乡,但它们似乎从未忘记大海的波涛汹涌,锚链深深扎进海底,即便在梦中,也在为下一次的出航做着准备。
这一刻,蔡其矫握紧手中的笔,在本子上疾书:“我听见微波在向船诉说温柔的话/但桅杆上的红旗却还在与风搏斗/那些落帆而停泊在一起的船队/在梦中也还未忘记它风波的路。”这便是《夜泊》的诞生。诗中的渔港既是温柔梦乡,又暗藏着永不熄灭的战斗意志。蔡其矫忽而意识到,这些停泊的船只何尝不是在海上漂泊的诗人?它们不断地在波涛与宁静之间穿梭,经历着生活的起伏与变化。在休憩与启程的交替中,这些船只始终追寻着属于自己的生命诗行——每一次出海都是新的探索,每一次归港都是经验的积累,它们在风浪中前行,寻找着生命的意义,就如同诗人在文字中寻找表达灵魂的诗句。《夜泊》的动人之处,正在于它捕捉到了这种“静谧中的力量”:就像人会在疲惫时停歇,却不会忘记前行的方向;就像生命会经历蛰伏,却始终蕴藏着破土而出的韧性。
三、风浪中的水兵魂与海防情蔡其矫常随着舰队航海,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与水兵们一起接受大海与海风的洗礼。蔡其矫的目光,停留在不远处的水兵们身上:他们正齐心协力地收帆,手掌被缆绳磨出血痕,却仍笑着对海风扬起下巴。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与大海搏斗。蔡其矫在本子上写下“你那粗犷不羁的爱/只给那最坚强的灵魂”,此时海风正掀起了他和水兵们的衣角。暮色漫过海平线时,他知道自己写下的不是普通的诗句,而是水兵之魂的颂歌。于是,《风和水兵》诞生了,诗中反复咏叹:“风啊!风啊!/你是大海的朋友/水兵的爱人!”
这不仅是对海风的赞美,更是对水兵们勇敢精神的礼赞——当风成为大海的朋友、水兵的爱人,当每道浪都在诉说“只给最坚强灵魂”的偏爱,水兵们在海浪中挺立的身影,早已与海风、军旗、浪花共同熔铸成一首关于勇气的海洋诗歌。
在岛上的日子里,蔡其矫亲眼目睹了水兵们的生活:他们每天清晨伴随着海鸥的鸣叫声醒来,开始一天的训练和巡逻,熟练地操作着装备,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决心,无论面对何种挑战,都毫不畏惧。一个清晨,蔡其矫站在甲板上,望着远方的海平面,海浪逐渐汹涌起来,舰艇在波浪中起伏不定。水兵们驾驶着舰艇在海面上划出一道道白色的轨迹,如同海上的守护者,时刻保持警惕。他感觉到了大海的力量与壮美,也感受到了水兵们在保卫海疆时的无畏勇气,内心深处充满了对水兵的敬意。他回想起自己所见的一切:水兵们在海上的坚守、对国家的忠诚以及他们与大海之间深厚的羁绊。他意识到,海洋关系到祖国的自由和强盛,水兵们在海上坚守,不仅是在保卫海洋,更是在捍卫祖国的尊严与和平——他们用生命守护着祖国的蓝色疆域,成为了真正的英雄。
此时的蔡其矫若有所思,俯下身来写下了《水兵的心》:“要是失掉海/我们就没有自由/我们生来就为大海去战斗/海是祖国光荣的标志/海是祖国强盛的标志/海是祖国自由的标志……我们爱/我们守望在蓝色的大海上。”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千钧,它不仅是水兵们对大海的深情告白,更是对祖国的庄严承诺。从《风和水兵》对个体勇气的赞美,到《水兵的心》对群体担当的歌颂,蔡其矫完成了从“水兵魂”到“海防情”的精神升华——他让读者明白,这些在海浪中坚守的水兵,不仅是勇敢的个体,更是祖国海疆的守护者;他们的战斗,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祖国的光荣、强盛与自由。
回首蔡其矫在舟山写下的五首海洋诗歌,从《舟山早春》的诗意春景,到《沈家门渔港》的春汛盛况;从《夜泊》的生命诗行,到《风和水兵》的水兵之魂,再到《水兵的心》的海防意识,他用深情的笔触描绘出舟山群岛的自然之美与精神之光。这些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不再局限于以郭沫若为代表的诗人对海洋“广阔无垠、神秘未知”的单一描绘,而是让海洋从“远方的想象”变成了“脚下的生活”与“肩上的责任”——它可以是油菜花旁的雨丝,可以是渔夫胸膛上的盐晶,可以是夜泊船只的锚链,更可以是水兵手掌上的血痕。
蔡其矫的舟山海洋诗歌,不仅是“海洋”的艺术创作和海防的记录,更是对当代人国防意识的启迪:它激发着我们的海洋意识、海防精神、担当意识与爱国情怀,提醒着我们守护海疆的重要性。如今,当我们再次望向大海,不妨想起这些诗句——它们藏在蔡其矫的小本子里,藏在舟山的浪花与海风里,是一个民族对蓝色国土的深情。这些诗句不仅是文学的遗产,更是一声温柔而坚定的提醒:守护海疆,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诗与远方。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