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新见黄以周佚文——昆亭上刘《刘氏家谱序》
刘辉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10月10日 第 05 版 )
前辈胡主任翻阅资料时见有宁波刘姓分布及族源,知我族来源正是北仑昆亭,拍照分享与我,不胜感激。重温族史之余,尤喜见有黄以周先生所作序文,翻阅上海古籍出版社所出的《黄以周全集·儆季杂著》,未见此文,知为佚文矣。黄以周先生,集浙东学派殿军人物、传统儒学集大成者、新旧儒学传承关键一人三大角色为一体,是舟山优秀传统文化中成就和地位极高一人。新见佚文,于先生生平事迹和学问事业研究,均有裨益,故不避浅陋,著文介绍之。
黄先生序文录如下:尝闻朱柏庐先生有云: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旨哉言乎,余乃今益信之矣!夫能诚祭祀,则知祖之当尊与宗之当敬;能知尊祖而敬宗,则知祖宗之讳字、生卒、配葬及以及生平之名行事功,无不宜笔之于书。然不读经书则冥如夜行,而有志莫展,虽欲奉祖宗之名行事功,与夫生卒配葬笔之于书,而势有不能,亦徒听其湮没而已矣!今年春,宗房首事等延师葺宗谱,属余共参其校录,余自揣谫陋,何堪斯往。顾虑既承见委,弗敢辞。及考校宗乘,知我始祖启二公,当为宋之季世由之,昆亭上刘一族,以启二公为始迁祖,奉鄞德纲公为鼻祖,其谱创于明万历间,茅山族人志克,谱中所称怀云先生是也。康熙戊辰间,族人延张启祥煌重修前谱。嘉庆癸亥间,延朱沧鳌又修之。咸丰甲寅间,又延沃少南正栻再修,虽体例间有出入,大率奉怀云所创为定本。今年春,族长怀业,司事慈孚、义福、让能等又议重修宗谱,延李茂才云阶总其事,复邀余至其家商订旧谱。余阅叙旧例,间有辞近佻薄,字沿传伪者,与事诸君商而修饰之,勘定之。慈孚乃录茅山万历谱图表一卷冠首,又详考刘谓、刘政一进谱表前后题名错误,郑忠定叙文似有后人□入言,皆精审,采附各篇之末,是能以史乘校正家乘矣。信以传信,疑以传疑,俾后之人有可考订,以视他族之泯泯从事于谱者□乎,其莫尚已。孟月采访,季秋葳事,族人踊跃,凡九阅月而谱成。慈孚又以书来告,乞余识其事之颖末,爰为之序。
光绪十三年岁次丁亥九月吉日定海黄以周撰光绪十三年,即公元1887年,黄以周是年刚好六十岁,已在江阴南菁书院主讲三年。从序文来看,此年春,黄有回镇海黄家桥之行。至于序文写作地点,则应在江阴南菁书院(慈孚又以书来告)。
序文中详解黄以周参与昆亭上刘一族家谱编修的过程。昆亭在今北仑区春晓街道,与梅山岛一水相隔。昆亭原建乡,有上车门、上刘、邹溪、燕湾、桂池、横官路等村。居民基本都姓刘,但分两族。上刘、邹溪为一族,其余为另一族,虽同姓但来源不同。上刘刘姓来自鄞州茅山,始迁祖即文中提及的启二公。始迁时间,序文中说“宋之季世”。有材料则明确为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我未见详细,可能上刘家谱中有载。我是昆亭另一刘族后人,上车门至今尚完整保存我族家庙,我在《郎骑白马来》一文作过详尽介绍,这里不再啰嗦。我族来昆亭,晚于上刘刘姓,在元至元年间(1335~1340),由柴桥大溟迁来,但人口繁衍,远超上刘刘姓,故昆亭有“大刘”“小刘”之分。
黄以周定海人,为何会参与昆亭上刘家谱重修呢?
这里要说明一下黄以周搬家经历。
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7月,英军攻下定海,舟山本岛沦陷,黄式三留下次子黄以巽守紫微故里,带上其他家人,避居宁波。
有说直接居住现柴桥街道前郑村(旧名黄家桥)。但我以为不然。因为黄家避居宁波,迟至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才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屋(即“三代经师楼”)。黄式三在《读狄氏孔孟编年质疑》一文有云:余年五十二遭英咭唎兵厄,旅寓镇邑,十二年始有居室。
而道光二十二年,黄家明确是居住在紫石村(一说紫石甘溪村)。
故可知,在正式定居前郑之前,黄式三一家是租屋居住的,很可能处于居无定所的状态中。
紫石与我祖宋末初到落脚地大溟近在咫尺,与前郑黄家桥隔芦江相望,古有紫石庙,王安石为鄞县县令,巡视东乡时曾投宿此庙。而与昆亭,仅一岭相隔,举步可达。
避居宁波时,黄以周才十三岁。黄式三以课子、坐馆为业。黄家经师,闻名宁波乡里。黄以周后中举、入诂经精舍、进浙江书局、任南菁山长,成为附近一带著名大文人,自然不在话下。所以,修家谱这等文化事业,邀他参与,情理之中。
朱柏庐是明末清初的理学家、教育家,江苏昆山人。代表作有《朱子家训》(又称《朱柏庐治家格言》),这篇家训以简洁通俗的语言,阐述了治家、修身、处世的道理,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名句流传甚广,对后世的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正出自《朱子家训》。
黄以周在序文中简要介绍了上刘一族的来源和修谱过程:始迁祖启二公,宋季由茅山搬至昆亭。最早修谱的是茅山族人,主修者怀云先生,时在明万历年间;第二次修谱是康熙戊辰年,主修者张煌(字启祥);第三次修谱在嘉庆癸亥年,主修者朱沧鳌;第四次修谱咸丰甲寅年,主修者沃正栻(字少南)。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修谱,司事首位是刘慈孚先生。此人是昆亭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文化人。《宁波北仑区志》有传:刘慈孚(1844~1903),一名德崇,号午亭,又号云闲子。初习八股文,及长,鄙之。日以琴、书、诗、画自娱。其画学任熊,书学姚燮,行书奔放无羁,笔法熟练,有雅致流畅气韵,喜饮酒,好吟咏,大凡家乡深山古寺皆留其题诗。凡耳目之染,悉入于诗,时人誉其“超尘之外,得林家之趣;吐词多雅,为蛟川后起之隽”,虽僻居山乡,而其诗歌意气迈放,按之物情,无不尽者,著有《云闲诗草》4卷,编有《耆旧诗拾遗》数卷。清光绪六年(1880),与虞琴合编《四明人鉴》,慈孚撰文,虞琴作画,图文并茂,数年乃成。民国二十九年(1940),张寿镛重雕再版。
六横积峙是上刘庄园,积峙刘姓悉搬自上刘。刘慈孚生前也在积峙居住生活多年,因此留下不少诗文。《诗话浙江》舟山卷收有《沈家门》一首:
海山叠叠衬红霞,茅屋村村绕白沙。
趁市船归潮有信,落帆风好水生花。
荻芦烟软藏渔户,杨柳阴浓护酒家。
贾利及时夸富有,只因鱼米胜桑麻。
黄以周序文中也提到刘慈孚在这次修谱时发挥所长,精审前谱之误,以史乘校正家乘。黄年长刘十七年,差不多隔了一代人。撰写这篇序文,也是刘慈孚写信来请。一个爱舞文弄墨,一个名动天下,两家近在咫尺,引为同乡,刘向黄多有请教常与交往,自然在情理之中。黄以周参与上刘家谱重修,刘慈孚是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