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艺术赋能乡村建设显成效

“艺术村长”赋美 美丽乡村焕新

记者 陈斌娜 通讯员 叶舟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9月27日 第 01 版 )

本报讯 黑白相间的民舍、干净整洁的村道、色彩鲜艳的墙绘、时尚实用的信息亭……昨天,全市首批“艺术村长”交流活动的参与者走进普陀展茅街道晓辉村,感受乡村与艺术碰撞出惊艳“火花”。如今,“艺术村长”履职初见成效,我市艺术赋能乡村建设工作交出亮眼答卷,为乡村振兴注入艺术活力。

今年6月,我市与中国美术学院合作开展校地共建项目,启动艺术赋能乡村建设工作,6位美院老师成为首批“艺术村长”。我市也明确了首批10个“艺术村长”合作村和13个风貌提升结对村,正式拉开艺术赋能乡村的序幕。

中国美院教授俞坚,是首批“艺术村长”之一。今年暑期,他多次带领学生进驻晓辉村,通过实地调研和乡村体验,为村里量身定制了艺术乡建规划。

“既要保留月光下稻田的静谧,也要展现海边窑火的热烈,以最美海岸公路为起点,在晓辉村勾勒出一道山海交融的风景线。”俞坚说。

曾经的晓辉村,环境设施不完善,缺乏独特标识,游客也寥寥无几。今年7月,依托“艺术村长”的专业力量,晓辉村结合自身基础设施和自然资源,开启了村落风貌提升行动。破败的小屋变身“乡村咖啡馆”,闲置的村小学被规划成“艺术空间”,旧墙刷白后变成创作“画板”,村舍角落新增了精致小品景观,“缪家区块墙绘”更成了热门打卡点。晓辉村还有了专属“村LOGO”,这让周边兄弟村羡慕不已。

“‘艺术村长’来了以后,帮我们村做了微改造、精提升。虽然目前只改了一部分,但村子的色彩一下子亮了起来,变得漂亮多了!”晓辉村党支部书记叶秀杰笑着说,现在村里的活动多了,游客数量比去年至少增加了2倍。

乡村的质朴与艺术的灵动完美融合,不仅提升了渔农村的颜值,更为乡村增添了气质。晓辉村的蜕变,正是我市艺术赋能乡建工作的生动缩影。

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美院专门组建专业团队深度参与,8名专家带领80余名师生完成首轮专题调研后,多次赴舟山实地指导,为每个合作村建立“一村一档”资料库,同步启动村庄概念规划编制和景观节点设计工作。

截至目前,普陀东港街道“在树下”艺术改造项目已完工,成为村民休闲聊天的新去处;定海区双桥街道紫微村、岑港街道涨次村等4个“艺术村长”合作村,已形成“一村一策”的概念规划建议方案;双桥、小沙、干石览等5个镇街,已进入具体点位设计对接阶段,乡村艺术化改造正有序推进。

在昨天举办的“艺术村长”交流座谈会上,首批“艺术村长”代表分享了驻村以来的工作成效和未来规划思路,并与10个镇街的相关负责人签订合作计划协议,为接下来的艺术乡建工作明确“路线图”。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按照“半年打基础、一年见效果、两年树形象”的目标,10个合作村与13个风貌提升结对村将加快落地可看、可赏、可品的艺术乡建项目,让乡村的“美丽资源”真正转化为“美丽效益”,进一步发展“美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