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动态

新城公安探索生态警务新路径

邱雨倩/文 张佳荣/摄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9月25日 第 05 版 )

  新城公安分局临城派出所与舟山岙山海事处开展联合巡航执法行动

落日为幕,潮声作和,白鹭、海鸥、燕子等各种鸟类悠闲漫步……近年来,新城公安分局深入践行“两山”理论,通过海陆共治、校警协作与科技赋能,不断夯实“一湾、两岸、三桥、四岛”生态警务联勤圈,全力护航现代海洋核心区建设。

联勤联动,山海间凝聚共治合力

碧波荡漾的新城湾畔,一群身着警服与蓝色马甲的身影正沿着海岸线缓缓行进。他们俯身拾起散落在礁石间的塑料瓶、渔网碎片,头顶是无人机在实时巡弋海面——这是新城湾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的日常一景。今年以来,该工作站不断完善“4+N”生态联勤机制,整合公安、城管、海洋经济发展、公管中心及“山海清风”“如心义警”等200余名群防群治力量,组建起巡防、执法、宣教三支队伍,动态开展海陆巡逻、物种保护、案事件处置等工作,彻底解决了过去“海洋生态治理部门多头、力量分散”的难题。

7月27日晚,警务站接到违规捕捞线索后,多部门半小时内集结出击,迅速完成现场取证与处置。高效协同的背后,是联勤机制对执法资源的系统整合。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新城湾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累计开展联合巡逻300余次,联动清理海洋垃圾近3.5吨,处置禁捕违规作业6起,救助野生保护动物10余只,生态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科技赋能,云鉴定破解执法难题

长期以来,海洋动植物救助难、鉴定难一直是困扰基层执法工作的难题。面对专业性强、鉴定资源稀缺等挑战,新城公安分局主动对接浙江海洋大学,落地校警联合鉴定工作室,研发“线上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种鉴定平台”,实现拍照上传、远程研判、快速响应高效联动,为生态警务工作提供专业支撑。

该平台投入使用后,民警在执法现场发现不明海洋生物,只需通过移动终端拍照上传,系统便会自动推送至专家端,短时间内即可获取权威鉴定意见。今年6月,分局在协助处理一起非法贩卖海洋生物案件时,借助该平台的实时支撑,快速确定了涉案物种的保护等级和价值,为案件办理提供了关键证据。

除了注重技术应用,校警联合鉴定工作室还积极构建“科研—实战”双向赋能机制,通过组织海科学院“蓝海护航”学生团队参与党建联建、警营开放日等实地活动,使他们深入一线感知执法需求,推动学术研究与实战问题深度融合。“警方与高校的合作,实现了科研与实战的有机结合,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提升了执法效能,也为海洋生物学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实现了警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浙江海洋大学生物专家评价道。

科普宣教,强联动夯实思想根基

在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博物馆内,一群小学生正围着标本展柜惊叹不已,这座全省首个集生态警务工作与科研科普于一体的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种保护宣教基地,如今已成为海洋生态教育的重要窗口。大学生志愿者小陈指着玳瑁标本,向孩子们强调当下保护工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它们的鳞片曾经被用来制作梳子,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海洋生命。”

为强化海洋生态保护力量,新城公安分局联合校方发起“山海卫士”计划,遴选校内精通海洋科学且热心生态保护的学生,组建专业化志愿服务团队。同时,持续优化基地线上预约、派员驻点值守机制,紧扣“世界海洋日”“全国生态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物种品类展示、执法案例讲解等形式,针对物种保护、海洋治理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宣教活动。

如今,新城公安分局已构建起立体化的生态宣教模式,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精准选择切入点和宣传渠道,让每一份生态保护理念都能有效传达到目标受众。截至目前,新城公安分局已组织云科普讲堂285场,现场发放宣传资料2200余份,覆盖群众56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