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以蟹为媒激发海洋城市活力
增强城市动能的思考和建议
薛晓波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9月24日 第 03 版 )
千帆竞发东海滨,蟹香引客四海来。作为我市海洋资源的标志性产物,梭子蟹不仅是牵动千家万户味蕾的“海味名片”,更是成为串联产业、激活消费、赋能城市发展的关键纽带。自今年8月5日以来,舟山数千艘渔船奔赴海域捕捞,首批梭子蟹通过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直达长三角乃至全国餐桌,“一只蟹”带动的消费热潮,生动诠释了海洋特色资源对城市活力的激发作用。本文结合我市实践与国内沿海城市经验,围绕“以蟹为媒”的路径展开思考,提出增强海洋城市动能的具体建议。
“以蟹为媒”激发城市活力的舟山实践
当前,我市已突破“单纯卖海鲜”的传统模式,通过场景创新、数字赋能,让梭子蟹成为拉动经济、聚集人气的“引擎”,其实践可总结为两大方向:
1.“蟹+多元场景”:打破消费边界,激活体验式消费
我市将梭子蟹与体育、文化等场景深度融合,打造“为了一道菜,奔赴一座城”的消费吸引力。例如,在普陀东港12海里海上餐厅旁的海滨栈道,“蟹逅篮球盛宴”成功落地——清蒸小门子蟹、葱油粉丝白蟹等地道蟹味搭配时令食材,成为“浙BA”赛事的配套亮点。外地游客专程提前抵达,既为观赛助威,也为品尝蟹鲜,这种“美食+赛事”的组合,不仅提升了餐饮消费,更带动了交通、住宿等关联产业,让梭子蟹从“餐桌食材”升级为“消费引流符号”。
2.“蟹+数字经济”:拓宽产销渠道,放大市场辐射力
为破解“海鲜保鲜难、销路窄”的痛点,我市借力电商平台推动梭子蟹产业数字化转型。开渔前夕,“2025多多好特产”专项小组走进我市,为上百名海鲜商家提供定制化培训;平台针对梭子蟹开辟鲜活蟹类、冻蟹、冰鲜蟹等专属类目,通过流量扶持、标准规范鼓励商家主打“品质蟹”。数字化手段不仅缩短了“码头到餐桌”的供应链,更让舟山梭子蟹的市场覆盖从本地拓展至全国,实现“开渔即热销”的产销盛况,为传统渔业注入现代化活力。
美食激发城市动能的国内沿海城市经验借鉴
我市以蟹为媒的实践并非孤例,国内多座沿海城市通过挖掘特色海鲜美食价值,形成了“美食引流、产业联动”的成熟路径,为舟山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
1.象山:以“蟹IP+文旅融合”延长消费链条
象山以梭子蟹(地理标志农产品)为核心,构建“美食+文化+住宿”的融合体系。一方面,梭子蟹直接带动餐饮消费——当地海鲜面馆在蟹季客流量翻倍,鹤浦镇夜排档的梭子蟹常因热销提前售罄;另一方面,象山创新推出“渔家盛宴”,将蟹宴与渔家文化、市集体验结合,据象山县民宿经济促进会数据,“渔家盛宴”发布两天内160桌即被抢订,85%为县外游客,且75%以上选择留宿。这种模式打破了“吃海鲜即走”的短期消费,实现“流量”向“留量”的转化。
2.霞浦:以“蟹+全域旅游”构建消费生态闭环
福建霞浦将海鲜美食嵌入全域旅游布局,形成“住、拍、吃、玩”全链条体验。当地600多家民宿组成“滨海住宿集群”(三沙镇占230多家),71个摄影点吸引游客定格滩涂美景,太康路美食街打造“中国滩涂海鲜美食地标”,低空飞行基地提供空中观景服务,梭子蟹等海鲜作为“味觉核心”,串联起住宿、摄影、娱乐等多元业态,让游客从“单一品蟹”升级为“深度游霞浦”,显著提升了城市文旅的综合竞争力。
3.北部湾:以“区域联动+开海IP”放大美食效应
广西北部湾三市(防城港、北海、钦州)通过协同举办开海节,打造“区域级海鲜IP”。北海侨港开海嘉年华设置开海仪式、头鲜拍卖、千人海鲜盛宴等环节,将海鲜美食与归侨文化、疍家风情结合;当地侨港风情街400多家餐饮商户在嘉年华期间营业额大幅增长。这种“跨城市联动、资源共享”的模式,快速放大了海鲜美食的影响力,形成“1+1+1>3”的规模效应,为区域海洋经济注入合力。
以蟹为媒增强城市动能的对策建议
结合自身实践与外部经验,舟山需从“产业融合、全域布局、品牌赋能、区域协同、服务保障”五大维度发力,让梭子蟹真正成为推动海洋城市高质量发展动能。
1.深化“蟹文化+”产业融合,拓展价值边界
打造特色IP活动:定期举办“舟山国际梭子蟹美食文化节”,设置蟹宴品鉴、蟹文化展览、渔歌表演等环节;开发蟹壳雕刻、蟹主题文创产品,推动“吃蟹”向“品蟹文化”升级,形成具有辨识度的城市文化符号。
联动多元业态:延续“蟹+体育”模式,探索“蟹+会展”(如海洋渔业博览会)、“蟹+研学”(如渔文化研学营)、“蟹+康养”(如海鲜养生体验)等新场景,让梭子蟹成为串联多产业的“纽带”。
2.构建“蟹主题”全域旅游体系,提升消费黏性
设计全流程体验线路:以梭子蟹为核心,串联沈家门渔港(观捕捞)、东港海鲜排档(品蟹鲜)、海岛民宿(住渔家)、渔文化博物馆(学蟹知识),打造“捕蟹—品蟹—玩蟹—学蟹”的主题旅游线路,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推动城乡协同发展:借鉴宁海强蛟“自在宁海湾风景线”经验,将沿海村庄有机串联,引导各村发展“蟹主题民宿”“蟹味农家乐”,形成“一村一特色、错位互补”的滨海文旅集群,避免同质化竞争。
3.强化品牌与数字双赋能,提升市场竞争力
健全品牌标准体系:制定“舟山梭子蟹”地理标志产品标准(明确新鲜度、规格、净重等指标),联合电商平台推出“地标认证”标签,对优质商家给予流量扶持,打造“舟山梭子蟹=高品质”的市场认知。
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化与拼多多、小红书等平台合作,开设“舟山梭子蟹专属专区”,提供“线上预订+线下自提”“直播带货+产地直发”服务;培育本地海产品牌(参考象山“星仔岛”),发展梭子蟹精深加工(如蟹肉罐头、蟹黄酱),提升产品附加值。
4.深化区域联动,放大协同效应
加强舟山群岛内部联动:整合相关县区区域资源,设计跨岛旅游线路,如“普陀品蟹+嵊泗海岛游”“岱山蟹文化+秀山滑泥”,实现“一岛一亮点、多岛共引流”,避免内部竞争。
推动长三角海洋城市协同:联合宁波(象山)、上海(崇明)、江苏(连云港)等长三角沿海城市,共同举办“长三角海鲜美食节”,共享客源、共推品牌,形成“长三角海洋美食经济带”,放大区域海洋经济影响力。
5.优化消费环境,筑牢服务保障
加强市场监管:在沈家门、东港等核心海鲜消费区建立“诚信商家认证体系”,严查缺斤短两、以次充好等问题;设立游客投诉快速响应通道,确保消费体验“零差评”。
完善配套设施:提升住宿接待能力,重点发展海岛特色民宿;增加景区停车场、公共厕所、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开通“海鲜美食专线”公交,串联各大消费场景,提升出行便捷度。
从象山135万人次的蟹季客流,到松兰山27万人次的度假区接待量,国内沿海城市的实践已证明:特色海鲜美食是激发海洋城市活力的“金钥匙”。对于我市而言,梭子蟹不仅是“海味名片”,更应成为“动能引擎”。未来,通过深化产业融合、构建全域生态、强化品牌赋能,“一只蟹”也能撬动千亿级海洋经济,推动海洋城市活力与动能实现质的跃升。
作者单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