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以文脉赓续赋能海洋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胡嘉富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9月24日 第 03 版 )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舟山调研期间指出,“充分发挥渔、港、景优势和区位优势,建海洋经济强市,创海洋文化名城”。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部署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20周年。舟山深刻感悟总书记在浙江的文化足迹,循迹溯源,加快推进海洋文化发展。舟山市委八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海洋历史文化名城。海洋历史文脉是舟山的“根”与“魂”,赓续海洋历史文脉对于建设海洋历史文化名城至为关键。因而,亟须探讨如何使城市文脉深度浸润市民日常生活,并在与时代精神的持续对话中,引领海洋历史文化名城实现高质量跃升。

历史文脉是构建海洋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基础

历史文脉乃城市之魂。城市文脉是文明赓续的载体,也是维系市民情感、彰显城市个性的关键所在。个体对城市的认同,往往始于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深层文化认同的生动写照。正如舟山人提及海岛家乡时,首先浮现的便是蓝海与渔港,此乃海洋文化认同之显影。文脉亦决定城市气质,舟山历代先民的生存实践,铸就了“顽强拼搏、敢于冒险”的海洋精神,如今已成为舟山文脉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此种精神塑造了“敢拼”的舟山人形象,并被进一步凝练为“舟山精神”的核心内涵,升华为这座城市的文化IP。

历史文脉深刻影响城市之空间逻辑。城市格局并非骤然形成,而是历经岁月积淀的文化传承。以定海古城为例,其雏形肇始于宋代昌国城,至今犹存:依山面海,城墙、濠河与镇鳌山环列,三面襟水,西北负山,呈梯形之势,兼得背山、面水、向阳之宜,城市重心略偏南而北轻。状元桥为枢,东、南、西、北、中五条大街自此放射,贯通全域,乃典型江南水城,有“东方威尼斯”之誉。此一空间范式,于今海上花园城市的建设仍具深远影响。规划秉持“微更新、微改造”理念,在守护既有肌理的前提下实施品质提升,其宗旨正是延续文脉、保鲜城市记忆。

历史文脉是城市经济社会跃迁的深层引擎。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权重日益抬升,其核心竞争力正根植于城市的历史文化基因。对舟山而言,构建现代海洋文旅产业链、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是壮大海洋文化产业的首要议程。近年来,舟山围绕“星辰大海”计划,投资兴建多个文旅项目,开通多条主题线路,回应了市民与游客的文化需求。在这些亮眼项目背后,舟山海洋文化提供了价值支点,研学线路的推出尤为典型,其本质乃海洋文化符号的商业化转译。传统的普陀山禅修研学、渔俗研学,将观音信仰、渔文化、船文化等历史母题转化为沉浸式体验;新兴两廊生态研学、鸦片战争遗址研学,则把商帮文化、古城文化、海防文化等叙事资源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学习场景。可见,由舟山历史文脉沉淀而来的多元文化IP,正协同催生多样化、复合化的文化产业新生态。

舟山海洋历史文脉的三个层面

一是以老建筑、老街巷、老城区等为代表的物质层面,它们呈现了城市自然环境和空间形态的演化过程。舟山老建筑以定海古城为集群代表,又散见于各县区,既是城市由小到大、由海隅渔村到现代港城的立体见证,也是海岛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定海古城内保留并修缮了东城门、奎光阁、文笔峰、砚池等地标性建筑;普陀有明崇祯十三年建桃花岛新白鹤庙;蚂蚁岛则保存“三八海塘”与长沙塘大井潭等近现代渔港遗存……这些建筑或木构石砌、或海塘庙宇,共同构成舟山“山海共生、渔舟耕海”的文化叙事。保护这些老建筑,便是在城市更新中留住可辨识的历史天际线,使舟山的历史纵深与当下现实在同一空间叙事中绵延赓续。

二是以重要历史人物、重大事件、行政区划沿革等为代表的社会层面,它们承载着城市的经济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进程。舟山自先秦称“甬东”,僻处海隅,多为流放之所;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首置翁山县,标志王朝政权正式将其纳入滨海防御与市舶管理体系。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改“昌国县”,取“昌壮国势”之义,凸显其作为东海门户的战略地位;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再升为“昌国州”,成为控扼漕粮北运、通商日本高丽的枢纽。明清海禁,洪武二年(1369年)撤州降县,旋废县置“定海卫”,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复置定海县。区划名称反映了战略地位的摆动,也深层次体现了王朝海洋政策的张弛。与此同步,人物与事件不断为城市叙事增添厚度,抗倭名将、商帮先贤……他们从诗词、实业、海防等多元维度,为舟山注入了跨越时空的文化基因,构成一幅动态的城市人文图谱。

三是以具有鲜明地方性的文学、艺术、语言、民俗等为代表的人文层面,它们代表了城市的空间精神与区域特色。舟山文学史上不乏华章:散文如金性尧《海隅杂拾》、诗歌如厉敏《蓝色诱惑》,均浸润海洋审美,多叙航海与岛居日常。艺术方面,舟山锣鼓以排鼓、锣、钹、唢呐交织出浪涌的节奏,渔民号子曲调随性自由却又高亢激昂,既表达了渔民自我激励的心声,也传递了收获之后的喜悦。舟山渔谚如“东风带雨勿开洋,西风响,蟹脚痒”“立夏东南风,乌贼爬上笼”,凝练了渔汛经验与行船禁忌;民俗如“祭海”“请船菩萨”等仪式感强烈,旨在祈求出海平安,天佑安康。这些人文符码是人与海深度对话的结果,最终汇聚成为一种独特的城市精神。

赓续海洋历史文脉推动海洋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重视载体,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舟山海洋历史文化遗存丰富,亟须整体统筹保护。要完善体制机制。对全域遗产展开普查评估并发布分级名录,严格执行“考古前置”,同时吸纳高校、社团、企业等多元主体,构建政府—社会协同机制。要加强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可围绕马岙等遗址打造史前海岸考古研学线路,复原稻作—盐灶场景;依托“六海”遗址建设海防遗址公园、数字遗产博物馆。最后,构建“数字+遗产”新范式。利用多波束声呐、AUV在舟山海域持续搜寻水下遗存,并布设“物联网+大数据”微环境监测,实现由事后修复转向预防性保护。在展示端,可考虑在东海文廊、鸦片战争纪念馆、定海古城等情感高黏性场域植入AR导览、全息沙盘、虚拟漫游等数字体验设施,让公众在交互体验中与历史对话。

以人为本,打造诗意的栖居空间。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民为邦本”思想,为城市更新提供了价值坐标。文脉之存续,在于人与城的日常互动,因此,要在“人—城”的互动中赓续文脉。其一,更新须与记忆并行。对于古城古街之修缮,应坚持“微更新”“微改造”策略,修旧如旧,保留街巷肌理与文化底蕴,使烟火气与历史感并存。其二,赋权市民,完善社区参与机制,鼓励其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工作。可借鉴杭州“湖滨晴雨”议事厅、成都“社区规划师”制度,构建“街道—社区—居民”三级协商平台,让居民参与方案投票、施工监督与后续运维。同时设立“记忆银行”,口述史、老照片皆可入档,转化为公共空间叙事,强化归属与责任。

文明共生,促文脉纵横互融。延续非线性单传,而在历史层积与文明交换中生成。纵览千年,河姆渡稻作、良渚玉礼已沉淀为舟山风土基因,若轻弃旧体,则断史脉、裂民心,故须以敬畏之心修缮古城、复原遗址,再谋功能迭代。横观海陆,舟山自唐宋接棒丝路、明清通商互市,至近代开埠、葡荷驻舶,多元文化早成其肌理。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浪潮,舟山应持“世界的舟山”之襟怀。一面吸纳全球海洋治理、低碳港航等先进理念,激活本土渔盐、海防与禅茶传统;一面借“里斯本丸”史实国际传播范例,构建多语种数据库、沉浸式影厅、数字孪生港口,讲好舟山故事,并同步推进文化“新三样”出海工程,搭建跨文化贸易桥梁,使舟山海洋文明在全球语境中可见、可感、可持续。

建设海洋历史文化名城是舟山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浙江文化强省部署的战略举措,而赓续海岛历史文脉则是延续了这座城市的人格精神。我们应该坚定文化自信,汇聚多元文化力量,在文明内涵延续中留住人们的乡愁,在文明形态更新中让城市充满活力,从而在不断激活舟山海洋文化基因的过程中加快建设海洋历史文化名城。

作者单位:中共舟山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