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民族工业火种
“电扇大王”叶友才抗战时期的西迁之路

孙峰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9月19日 第 04 版 )

定海商人叶友才,原名叶其棣,字友才。他是近代民族电器工业的先驱,建立华生电器制造厂,打破外资垄断,生产出中国第一台国产电扇。他积极开拓市场,联动南洋商会举办展销会,推动产品远销东南亚等地,稳坐“电扇大王”宝座。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叶友才冒险组织华生、华成机器设备内迁,搬迁规模居上海民营厂之前列。此举使民族电器工业在战火中得以存续,为后方生产提供支持,彰显“实业救国”的家国担当。

西迁保护民族工业火种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抗日战争的炮火很快漫延到上海淞沪一带。当时叶友才旗下的华生厂已与华南电器厂和亚浦耳灯泡厂合作组成华生电器厂股份公司,叶友才为董事长。淞沪会战爆发,公司有些股东就提出要将工厂迁至英法租界,意图借助租界力量,来维持生产。

叶友才力排众议,认为厂房所在地周家嘴路和南翔路一带均属战区,随着战事继续推进,租界也自身难保,前途叵测。而电机产业对于国计民生的作用不言而喻,如果落入敌手,则无疑使敌人有如虎添翼的可能,甚至危害民族抗战事业。叶友才毅然决定,将旗下华生、华成电器厂的各种机器、原料、成品全部迁往武昌,他说:“为保持实力计,供应国家、社会之需,把生死置于度外。”

在爱国民主人士、实业家胡厥文的影响下,叶友才参加了胡领导的“上海机器业联合公会”,并在政府号召下一起拆厂内迁。他们自愿将工厂拆运内迁,共赴国难,并协商修订了内迁条件,还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内迁上海民营厂的提案。

1937年8月,他们就组建以机器五金制造业为主的上海工厂联合迁移委员会。公举颜耀秋、胡厥文、支秉渊为正副主任委员,叶友才等当选为委员,组织和推动工厂内迁工作。

在叶友才带领下,华生厂准备将职工200余人,设备和材料2000吨运往汉口,是内迁民营工厂中资金额最大的厂家之一。

受各种条件限制,当时他们只租到40艘木船,为防空袭,在船顶上加上厚厚的草垫。但途经镇江附近时,还是遭到日机轰炸,5艘木船被炸沉,20人死亡,10余人受伤,损失惨重。到达汉口以后,叶友才租赁德商洋行仓库千余平方米,安装机床30余台,安排职工70余人,生产变压器及手摇或脚踏发电机、军用探照灯等,并兼修各种电机。华生厂生产的产品广受各界欢迎,并受到当地政府的嘉奖。而华成电器厂由叶友才的定海同乡周锦水主持迁至湖南衡阳,也成为当地产量最高、品种最多的电器厂。

不久,战火西延,武汉开始大撤退,叶友才处变不惊,立即组织大批船只运送物资,把工厂迁往重庆,在重庆市郊置地35亩,分5个车间恢复生产,成为当时大后方唯一能制造50马力发电机的工厂。

华生厂往重庆迁徙、恢复生产的过程,也是一路坎坷,屡遭不测,可谓“伤痕累累”。据当时的华生厂企业档案显示:“始在重庆市区镇江寺街立厂,开始工作,而中途颇受挫折,当囤货万县待运时,曾遭敌机轰炸,器材颇受损失,而长途迁移,所费亦不复赀矣,在渝地市区立足甫稳,其时空袭转剧,为避免无谓牺牲,保持后方物资计,乃有迁乡之议,于二十八年秋在本市南岸猫背沱觅定地基,自建厂房,阅四月乃成,其时出品,除原有变压器手摇发电机等外,兼造各种兵工器材,如甲雷枪、榴弹、掷榴弹等。”在重庆,华生厂大力发展军用产品,支援抗日。其间,日军对重庆附近进行多次大规模轰炸,尤其是1940年8月两度遭敌机狂轰滥炸,华生厂各车间全部焚毁,损失比往镇江途中更为惨重。是年冬,叶友才开始在原地重建部分厂房,整修机器,继续生产,恢复经营。

叶友才参加上海工厂西迁活动,这对保存为数不多的中国民族工业的精华,对于持久抗战的贡献,以及给内地工业带去的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这不仅表现出了中国人民不愿当亡国奴的高风亮节,也展现近现代企业家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拳拳之心。

上海解放后,叶友才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积极发展生产。华生电器制造厂恢复制造交流发电机、电动机和变压器等,当时华生电扇仍畅销全国。正当国家实现了“三年经济恢复”的目标,华生厂准备迈向新的发展里程,1952年3月28日叶友才先生突发心脏病,在上海逝世,时年64岁。

上海创立国产电扇品牌

叶友才“电扇大王”的创始,要从1916年算起。那年2月,叶友才与朋友一起筹集了7万元资金,于上海四川北路横浜桥选址设厂,名为“华生电器制造厂”,招收工人7人。取名“华生”,含“中华民族更生”之意。主要产品为华生电扇、电流限制表、电压表、电流表、开关等,同时兼营进口电器修理。后来随着生产规模扩大,于1917年兼并了当时兆丰路(今高阳路)的元达电器厂。此时叶友才辞去洋行职务,专心经营华生厂。在他的精心打理下,华生厂的订单源源不断,规模再次扩大,叶友才又于“周家咀路购地30余亩,自建厂房,复向国外购置制造母机多件,而营业欣欣向荣,日臻发展。”

1919年,在上海总商会举办的商品陈列所第一次展览会上,华生厂生产的8kw直流发电机等五种产品获优等金质奖章。1924年,华生厂成批生产华生牌电扇,次年又开始生产56英寸吊扇。为了推销国货,开拓市场,叶友才通过上海华美电料行与香港华美电料行的关系,与南洋各地商会联系,举办电扇展销会,华生电扇走出国门。当时,华侨的热情支持也使这个民族品牌在海外大放光彩,这中间的原因除了产品质量过硬之外,更重要的是叶友才强烈的品牌意识、市场开发意识和发展民族实业的爱国思想。

1934年叶友才将华生厂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此外,叶友才还投资乌镇电灯公司、十二圩电灯公司、南翔电灯公司、中国国货公司和国华电池厂等,兼任董事等职。

1936年,华生厂的发展到了一个顶峰,电风扇产量突破了3万台,华生牌电风扇名闻海内外,成为国内权威产品,叶友才成为名副其实的“电扇大王”。

定海螺头“电扇大王”叶友才的故乡

叶友才是定海人,也是个苦出身。

从定海古城往西,过晓峰岭、盐仓大河,翻过螺头岭,走过螺头王村,有一个叫“叶家岭”的地方,附近有村庄,称“下岙”,那便是叶友才的家乡。

下岙村里至今还有一座叶氏祖屋,下岙村人都叫“新屋”。其实祖屋还是老建筑,被称为“七角屋”,八根柱子,规模蛮大,在农村一般很少见。祖屋的台门还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屋顶的瓦片、飞檐翘角等展现传统中式建筑风格,而台门旁类似罗马柱造型的装饰柱,是西方建筑常见元素。

据叶友才的亲戚叶安康老先生说:当年三兄弟。叶友才最小,分家时才十二岁,不会种田,只会放牛。但他读过私塾,喜欢看书,放牛时候,常带本书去骑在牛背上看,他的房间里有只老式双门红色衣橱,里面有很多书。14岁时,叶友才去上海闯荡,发迹后,曾经回祖堂的老房子,带来很多书和杂志。其中有一本文学类杂志,如课本大小,直排。内有巴金写的一篇散文,叶安康记得清清楚楚。这本杂志是茅盾等创立的文学社的进步刊物,在上海出版。

创业有成的叶友才,曾经为家乡办过一所螺头小学。小学就办在下岙村与螺头王村之间的螺头庙里。这所小学属于义学性质,附近村子的儿童都可免费入读,这也算是叶友才回报家乡的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