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定海县工委领导下的
舟山敌后抗日斗争

陈燕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9月19日 第 04 版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中共地方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条件。1937年10月,中共浙东临时特委(未久改为宁绍特委)成立。1938年10月,中共宁绍特委派竺杨来定海建党组织,建立了中共定海县工作委员会(简称“县工委”)。中共定海县工委成立后,遵照党中央提出的“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方针,发动群众全面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与日寇、汉奸、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敦促并帮助当时政府重新组织了战时政治工作队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浙江省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根据《浙江省战时政治纲领》,在各县先后建立政治工作队,中共定海县工委派党员李隆华等参加政工队,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9年6月23日,定海沦陷后,定海县原政工队人员星散,组织不复存在。中共定海县工委根据宁绍特委的指示,通过在国民党县政府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郑建华,建议县长苏本善重建政工队,深入敌后动员群众开展抗日活动。苏本善接受这一建议,在郑建华的帮助下,重建了政工队。重建后的政工队队员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和爱国青年,由郑建华任队长、王起任副队长,先在紫微、干石览一带活动,以后逐渐向长峙、吴榭、荷花、洞岙、北蝉、茅西、大展(今展茅)、芦花、蒲岙(今勾山)、皋泄、甬东(今洋岙)、白泉等定海东区农村推进,在舟山广泛地进行抗日宣传和组织工作。

政工队进入敌后,以东区各乡活动为主,以乡为单位建立政工小组,由钱铭岐、杨静娟、夏建奋、徐长海、胡尖峰等任组长,有的队员兼任乡事务员或文书,有的兼任小学教师。他们宣传、发动群众,成立农会、篾竹工会、泥水工会,发动农民进行“二五减租”,组织职工开展提高工资待遇的斗争。同时他们还把群众组织起来,建立武装小组,配合警察队进行锄奸斗争,或动员群众参加警察队。他们发动群众写慰问信、做军鞋、缴公粮,慰问前方将士和支援前线,他们还办夜校或识字班教群众读书识字并帮助群众进行农业劳动。在日寇的“清乡”扫荡中,政工队长郑建华,政工队员杨静娟、胡尖峰、夏建奋等不幸被捕,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创建定海抗日武装

1939年6月23日,日军侵占定海城关和沈家门镇,国民党定海县政府未作任何抵抗就撤到大榭岛。中共定海县工委于当天晚上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把工作重心转向农村,整顿和发展党的组织,建立武装,领导舟山人民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斗争。不久党的舟山第一支抗日武装吴榭乡(今临城区域)抗日自卫队建立,由吴榭乡乡长梅燕翼担任队长,其弟党员梅馨和褚公良分别担任指导员和副队长。后来梅馨同志牺牲,吴榭乡抗日自卫队被国民党引诱编入抗日自卫团独立中队。由于国民党拉拢,自卫队逐渐脱离党的领导,使党对这支武装失去了掌握。

中共定海县工委吸取了吴榭乡抗日自卫队被国民党政府改编的教训,又以东区区署武装组的名义建立起一支武装,由党员李志祥任组长。随着人员的扩大,武装组改(扩)编为警察队(警察大队)。为了隐蔽斗争的需要,1942年下半年起,中共三东地委决定:东区警察大队改用“定象保安总队第一支队第五大队”番号。党先后派陈子方、朱洪山等担任大队副和指导员。党领导的这支武装,从开始的10多人、六七支枪,发展到1943年的300多人、200多支长短枪。武装活动的地区亦由东区发展到镇海江南、鄞东地区。在三年多的时间里,领导群众反“清乡”、反“扫荡”,多次攻打沈家门、大展等日伪据点,伏击下乡“扫荡”的日伪军,处死汉奸,破坏日军的通信和交通线,跟日伪军作战10余次,击毙、击伤和俘虏100余人,缴获长短枪200余支,有力地保障了东区游击根据地的建设。

1943年2月,党决定改定海县工委制为特派员制。10月,浙东国民党顽固派准备进攻四明山抗日根据地,国民党定海县政府也企图消灭我党领导的第五大队这支抗日武装。为集中兵力粉碎国民党“围剿”浙东根据地的阴谋,中共浙东区党委和三东地区特派员决定把“五大”的主力武装和已公开的党的干部撤离舟山。10月5日,近200名指战员和干部在定海特派员钱铭岐的率领下,在北蝉黄沙口分乘五艘大捕船,驶往浙东三北地区,奔赴四明山根据地,与浙东主力武装会合。随船还带去了2.5万多公斤粮食和其他物资,支援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反顽斗争。

创立定海东区抗日游击根据地

1940年2月,国民党定海县政府把定海本岛重新划分为两个区,任命吕道英为东区区长。在我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吕道英同意我党派干部参加区署工作,共同抗日。中共定海县工委先后派楼童生、陈子方、王群怀等担任区署负责人,利用区署这块招牌领导定海人民进行抗日斗争。不久,定海县工委机关也从白泉后岙村迁到吴榭乡惠明桥,并始终坚持在那里,领导着东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在根据地建设方面,经济上,东区区署设立了专门的税收机构,统一负责东区的税务工作。征得的粮税除保障武装人员和政工人员的生活、抚恤和救济群众外,每年还上缴浙东行署,支援浙东根据地建设。在组织上,为广泛动员和组织民众投入抗日斗争,定海县工委派政工队员协助各乡事务员在东区普遍建立了农会、工会、妇女会、教师十姐妹会等各种形式的群众组织,发动群众进行减租减息斗争。党组织还及时把斗争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输送到武装部队去,为部队输送新鲜血液。在文化教育方面,以提高群众的文化普及水平和民族自尊心为目的,东区各小学教学的课本统一由我党政工人员和小学教师自己编写,内容通俗易懂,以抗日为主题,激发群众的民族意识,增强抗日必胜的信心。党还利用各校举办成人识字班、夜校等机会,进行抗日宣传。在军事上,县工委广泛组织民众抗日自卫武装。除活跃在东区的我党领导的“五大队”四个短枪分队外,长峙、蒲岙等乡还建立了抗日游击小组等核心组织,配合主力武装打击日伪军,保卫东区政权。

东区抗日游击根据地是浙东创立最早的一块抗日游击根据地。在三北抗日游击根据地和四明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创立前的国民党两次反共高潮中,特别是皖南事变后,宁绍地区一些公开活动的中共党员在当地难以立足时,就被转移到定海东区,一部分参加军政工作,一部分担任小学教师,达到了长期隐蔽、积蓄力量,最后又撤向四明山进行公开抗日的目的。

1943年10月,党领导的定海“五大”、县政工队员、东区工作人员在中共定海特派员钱铭岐等人的率领下奔赴四明山。此后,党在定海的活动又转入隐蔽状态。

1991年,中共定海区委党史部门和舟山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对中共定海县工委旧址进行了整修。此后,市、区及临城街道多次拨款整修旧址,扩充展览内容。1993年,中共定海县工委旧址被命名为定海区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命名为舟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为配合浙江大学舟山校区建设,按原貌将其搬迁至校区内。

作者单位:舟山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