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联动、港岛共治、全域闭环

打造“地检融合”警务工作新样板

刘鑫 高印/文 邵宇翔/摄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9月18日 第 04 版 )

图为民警在向外籍船员解读出入境政策

我市海域面积达2.08万平方公里,坐拥9个港区、13个开放锚地。6条国际海运主航线经过我市,年均出入境船舶1.8万余艘次。面对复杂的海域环境和频繁的国际航运活动,我市公安、边检强力联动,积极推进“地检融合”警务机制改革,以“海陆联动、港岛共治、全域闭环”为路径,全力服务浙江自贸试验区和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形成了一套符合海港城市实际的新型治理体系。

党建统领机制融合,构建系统治理格局

依托公安、边检基层党组织,打造“同舟共治·移路同行”党建品牌,为“地检融合”提供坚强组织保障。通过出台《舟山地检深度警务融合八项举措》及37项具体任务,签署《联勤联管合作协议》,创新“五联一体”和“所队联勤”模式,实现了公安与边检在指挥、服务、行动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据了解,自机制运行以来,缩短国际航行船舶代理办理手续时间,提升通关效率,帮助航运企业节约直接经济成本上亿元。”

在全市10个涉外产业聚集区设立联勤警务室,组建52支涉外最小执法单元,整合警力常态开展口岸、锚地及社会面巡查,并广泛发动“东海渔嫂”“洋娘舅”调解队和远洋渔业协会等社会力量,构建了多元共治体系,实现了“港岛共治、海陆联动”。

服务创新便捷高效,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在普陀六横移民事务服务站,来自希腊的船员安德森(化名)分享了他在我市的体验:“以前办手续要跑多个部门,现在一个窗口就能搞定,省时又省心!”

六横移民事务服务站位于“三大船企”的中心区域龙山,目前已有公安、边检、海事等10余家职能部门入驻,真正把服务窗口搬到了船企的“厂门口”。

聚焦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全面释放9项移民出入境政策红利,构建“1中心+7服务站+4专窗”的移民事务服务体系。全国首创外籍船员换班离境“一类事”改革,将临时入境许可、停留证件、离船手续等高频事项整合为“联合办、就近办、延伸办”模式,实现“只进一扇门、办成一类事”。这一改革显著提升通关效率和服务体验:外籍船员办证时间从原来的7个工作日压缩至24小时,每年惠及船员超8000人,减少船舶滞港费用约4亿元。

数据赋能智慧管控,筑牢岸线安全防线

面对海港口岸复杂风险,建立海防研判中心,打通公安、边检、海防数据资源,完善“研判—推送—核查—处置”闭环机制。迭代升级“地检融合基础管控平台”,搭建“智控港区“”无人化管控”等智能驾驶舱,建立以视频监控、AR云图和电子围栏等科技支撑为核心的岸线感知体系。

创新“圈层管控”机制,以重点涉外船企为“核心点”、出岛交通站点为“外溢线”、周边区域为“辐射面”,实施分级管控。在外轮梯口设置移动岗亭,落实“登轮码”查验;在船企搭建外籍船员专用电子通道,实现自动登记与未返船人员实时推送;在环岛卡口建立“大岛—小岛”分类查控机制,严防违规离舟行为。

通过AIS动态比对、“岸基视频+无人机”巡视和雷达扫描,对锚地船舶开展超视距识别与轨迹比对,实现“船过留影、人过留痕”。信息即时采集、港区门禁管理、锚地无人机巡查等无感监管机制,显著提升了岸线精准管控和快速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