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E中试装置投产,填补国内相关技术领域空白
岱山中试平台助推新材料创新成果落地
记者 王倩倩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9月15日 第 01 版 )
研发团队在开展装置中试 受访者供图
“985”行动新实践本报讯 “这套装置年产量可达多少?”“设计产能为1000吨/年,这是我们自主研发设计且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近日,在位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岱山新材料研究和试验基地的高碳α琢-烯烃和高效POE茂金属催化剂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以下简称POE项目)中试车间,该项目市场部经理俞建杨正向嘉兴某化工企业负责人,介绍新推出的POE中试装置,双方当场达成合作意向。
去年9月,这套POE中试装置全流程顺利贯通,成功产出高品质的POE产品,填补了国内POE技术领域的空白。
聚烯烃弹性体(POE)是光伏组件封装胶膜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中的关键材料。过去,其核心技术和原料长期被海外巨头垄断,我国POE产品大量依赖进口。“没有自主技术,科技创新难言自立,关键时候也容易受制于人。”自2019年12月POE项目立项以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教授、牛津大学访问学者许本静领衔的研发团队,聚焦高碳α-烯烃和POE催化剂的研发及产业化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旨在突破POE产业链“卡脖子”环节。
“茂金属催化剂是POE制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因产品全部依赖进口,没有任何经验可循,我们前期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研究催化剂的相关原理。”许本静回忆道。
有了数据积累后,研发团队信心满满地开展了第一次制备实验,然而材料并没有如预期般完美成型。许本静带领团队全面分析原因,在一轮又一轮的工艺优化中不断试错,并在集体讨论中激发思路、优化设计,最终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去年4月,岱山县积极对接并引进了POE项目团队,为其提供专业的中试平台,助力科技成果在舟山落地,实现产业化。
研发团队成员何康告诉记者,他们从杭州来到岱山进行中试放大试验,针对物料输送、设备运行、产物分离等关键环节反复试验,仅设备调试与工艺优化就开展了数百次,运行数据以秒为单位记录,积累了数十万点数据,精准规避工业化风险。“岱山中试基地提供了固定场地、设备条件和中试服务能力,让我们‘拎包入驻’,有效降低中试项目投资成本,推动科技成果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何康说。
此外,该项目团队还能享受2年租金免收优惠政策,以及科技保险、贷款贴息、科创基金等金融政策支持,团队成员也可根据人才政策获得购房、安家、津贴、就业等多方面补贴。
“我们的项目主要为浙石化等炼化龙头企业提供核心材料和工艺技术支持,我们团队落地舟山后,将深度对接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利用其4000万吨/年乙烯原料优势,在岱山新材料产业园形成‘原料—催化—生产’区域闭环。同时,凭借舟山‘155’制造业集群政策支持、原料近供优势及区域产业链协同效应,加速国产替代并保障新材料供应链安全。”俞建杨表示,POE中试装置投产后,他们已与多家民营企业签约合作。接下来,他们还将有新项目落地舟山,助力高端新材料国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