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有“钱途”传承就无忧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9月14日 第 02 版 )

本版署名文章不代表本报立场每个人都应有话筒,欢迎争鸣

点滴录|惟馨

9月3日晚7时许,定海白泉成校内锣鼓齐鸣,30余名来自全区的中青年学员,在市级非遗传承人高成文的指导下,开启国家级非遗项目舟山锣鼓的系统性传承之旅。舟山锣鼓虽然敲起来热闹,但因当下核心传承队伍平均年龄已达70岁而面临断代风险。眼见后继有人,怎不令人欢喜?

9月9日《舟山日报》报道,为了培养非遗传承人,更好地传承舟山锣鼓、踩高跷、舞龙舞狮等具有白泉特色的非遗项目,市级文化特派员厉汝成争取专项经费,面向社会招聘16至50岁舟山本地中青年,免费开展舟山锣鼓等教学,在传承技艺的同时探索非遗创新的可能。然而,这并不能完全解决舟山锣鼓“火不起来”的问题。因为舟山锣鼓一直以来的问题不是没人教,而是没人学,这并非开个班就能解决的。

忍不住打通了厉汝成的电话,这才明白了“背后的原因”。原来,非遗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热捧。就拿白泉的舞龙队来说,企业邀约不断,出场一次就有8000元、10000元的酬劳,大家有了收入,也就越舞越带劲。非遗有“钱途”,才会有前途,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培养兴趣爱好,一呼百应的是老年大学,年轻人往往更热衷于技能培训。大家都忙于生计,谁有闲心、有余力去学日渐式微的非遗表演?只有当非遗被需要、受热捧,并且能产生收入时,传承才不会成为问题。这些年,但凡回暖起来的非遗项目,要么是作品变成了商品,要么是表演赢得了市场,归根到底是融入文旅产业的结果。

任何东西都是用进废退的,非遗要传承就得有舞台、有市场。定海古城不能只有“老房子”,还得有活生生的非遗展示,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游客。把舟山锣鼓、踩高跷、舞龙舞狮当作古城的保留节目,非遗传承自然也就不成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