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海制宜兴养殖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9月10日 第 04 版 )
海客谈|余墨
从减船转产到生蚝养殖,再到如今扇贝养殖试水成功,嵊泗县菜园镇小关岙村另辟“靠海吃海”的新路径,短短5年时间形成了“海上养殖+陆上加工+线上线下销售”的全新共富模式(据《舟山日报》8月26日报道)。实践再次证明,因海制宜兴养殖,不失为渔区转型的阳关道。
当下不仅是梭子蟹捕捞旺季,也是贻贝、生蚝、扇贝等养殖产品的收获季节,捕捞与养殖两相宜,让渔业丰收的景象更加丰富。着眼于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既要实施休渔又要推进减船,同时还要保障渔民生计、促进渔区共同富裕,如何做到统筹兼顾、相得益彰?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大力发展养殖业可谓“软着陆”。
“中国渔业看浙江,浙江渔业看舟山。”舟山传统渔业曾是全国的一面旗帜,如今发展养殖业同样可以打造出独特优势。最近几年,我市各地养殖精品、新品频出,产业链与销售链持续扩展。多样化、立体化养殖的壮观场景表明,舟山不乏天然牧场,摆脱捕捞依赖,敢闯养殖新路,广阔海域大有可为。
悄然升温的养殖业,不断吸纳渔区人口就业,甚至让老渔民“延迟退休”。渔民兄弟出海捕捞干的是辛苦活,吃的是青春饭,而在家门口搞养殖,劳动强度相对较低。原本“吃劳保”的老渔民还能发挥余热挣外快,使老有所养更有保障,为实现共同富裕锦上添花。
宜渔则渔、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美丽海岛才能各美其美。但凡家门口海域适合发展生态养殖,不妨像小关岙村那样海陆并举、耕海牧渔。当然,转产转业既要有勇气也要有底气。政府给补贴、银行提供贷款、院校出技术、保险担风险,方方面面形成支持海水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渔民的养殖饭碗才能越端越稳。
当下,舟山海水养殖品种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大黄鱼等多种鱼类,也有贻贝等各种贝类;既有近岸桁地又有深海网箱,还有可以“载着鱼儿去旅行”的船载舱养模式。这不仅体现出养殖技术的多元化,更意味着适养领域的广泛性。但同时也存在着海水养殖业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现象。一些养殖项目虽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但面积小、推广慢,呈碎片化分布,尚未形成理想的规模效应。有的还处于试养阶段,有待进一步探索实践。
唯有彻底转变重捕捞、轻养殖的传统观念,以大发展、快发展的气魄补齐海水养殖短板,才能有效推动渔民转产转业、有力促进渔区共同富裕。在鼓励各地因海制宜兴养殖的同时,应着重推广技术成熟、生态友好、效益显著的优质养殖项目,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尤其要改变乡村之间、岛屿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通过以强带弱、合作共赢,推动同一海域连片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