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展茅街道柴家村长山顶,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静静矗立于常青松柏间。84岁老人张岳年沿着蜿蜒的台阶拾级而上,这条路,他每年都要走上好几趟——

展茅:红色沃土忆英烈 薪火接力谱新篇

记者 朱丽媛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9月02日 第 02 版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在翁家岙古村落的青石板路上探寻红色记忆,于黄杨尖山的松柏间缅怀革命先烈。

普陀展茅街道退休老人张岳年,边拾级而上边向记者讲述抗日英烈的故事:80余年前,14岁的展茅少年翁世俊用生命谱写的抗日绝唱,“翁氏三姐妹”接力传承革命薪火。

热土铸忠魂,英烈事迹永流传

展茅,这片红色热土,是抗日战争时期舟山革命武装力量的主要活动基地。据记载,曾有52名革命志士直接投身抗日活动,其中24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捐躯,被追认为革命烈士。革命烈士纪念碑的铭文上,这些展茅籍烈士的生平事迹静静流淌,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站在山顶极目远眺:山下的展茅全景尽收眼底,一个个新业态、新模式在这片土地上蓬勃生长,一条条柏油路串联起美丽乡村,片区组团发展的新画卷正缓缓铺陈……

“当年把纪念碑选址在这独立山头,就是要让烈士们能永远看着展茅的发展啊。”张岳年从小就听村里老人讲抗日故事,参加工作后更潜心收集保存了许多当地革命史料。在“柴云清”烈士名录前,他驻足良久:“乡亲们曾疑惑他‘事情不做在干什么’,殊不知他在做着隐秘而伟大的革命事业。”

1912年出生于展茅镇柴家村的柴云清,1939年上半年加入茅西乡抗日自卫队,1940年10月担任东区区署交通员……

1941年11月初,一项艰巨的任务落在他肩上——东区警察大队将一封写有歼敌行动计划的暗语密信交给他,要求务必尽快安全送达我方潜伏负责人张阿福手中。凭借着机智与勇敢,柴云清圆满完成了送信任务。然而,因叛徒出卖,柴云清遭到日伪军的通缉追捕,被捕后受尽折磨,壮烈牺牲,用29岁年轻生命诠释了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少年热血赴国难,一封家书藏初心

展茅革命史迹陈列室里,翁氏四姐弟的照片紧紧相依。“左上角就是翁世俊。”普陀区展茅街道党建工作办公室宣传干事滕忠平说,他是抗战时期整个舟山最年轻的烈士。

“时局发展不允许我住在家里,我已投入有意义的生活,我人虽小,但已懂得了许多道理,做了对得起民众的工作……”这是翁世俊留给父亲的一封信,几个月后,他便英勇牺牲在了黄杨尖山上。

“翁世俊的抗日故事,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张岳年娓娓道来。

1940年,共产党员楼童生、徐长海到展茅开展抗日工作,常住在翁世俊家中。每当他们畅谈革命理想,尚显稚嫩的翁世俊总在一旁静静聆听,革命思想如星火点亮少年心灵,年仅13岁的他毅然放弃学业,参加中共定海县工委领导的洞岙区署工作,担任文书职务。

利用年龄小不易引人注意的优势,翁世俊常扮成牧童,在险恶环境中躲过敌人搜查,在敌后游击区搜集情报、送信联络。一次回乡执行任务时,父亲担心他安全将其留在家中,两天后,他却留下家书再次偷偷离家投身斗争。

几个月后,日军调集兵力围剿,为掩护大部队转移,楼童生带领翁世俊、董千里、陈庆恒在黄杨尖山与敌军周旋。在纯阳寺,4人被日军三路合围,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翁世俊牺牲时年仅14岁。

“现在不是哭的时候,我们要把气和恨都出到鬼子身上去。”噩耗传来,当时已参加抗日政工队的大姐翁芝英这样劝慰家人。三姐妹立志接过弟弟的那份使命,坚定信仰之光,接力“革命薪火”。

“曾听她们的后人回忆,小时候常看到姑姑们掩护受伤的人,长大后才知那些都是革命战友。”张岳年的讲述里满是敬意。

精神代代传,红土地上焕新颜

如今,展茅的红色故事吸引着越来越多青年走进革命史迹陈列馆。

看着展板上孙朝代、张萍、杨仲光等一个个英烈名字,普陀区展茅街道党建办工作人员叶薇薇感慨万千:“英烈们视死如归、舍身取义的精神让我无比敬佩。作为青年干部,我要把这种精神力量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锤炼初心本色,凝聚前进力量。”

为赓续英烈精神,展茅街道定制开发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主题研学线路。“红色传承线路以革命烈士纪念碑和史迹陈列室为中心,串联起各个红色点位,组织学生和家长开展研学活动,让红色基因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生。”滕忠平介绍。

80多年前,黄杨尖山上,四烈士血洒热土,青山铭记报国志;80多年后,山脚下的展茅日新月异。借着片区村组团发展的东风,大黄杨尖片区打造的“没有围墙的创业园”,以政策供给吸引青年入乡创业,塑造“村咖矩阵”等特色品牌,培育新工匠300人,2024年片区8个村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22.4%……

从烽火岁月的“星火之光”到革命薪火的代代接力,从改革开放的探索前行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希望之光”,展茅这片红色热土上,英烈精神始终指引着前进方向,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着更加壮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