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万人坑”记忆:让舟山的苦难与抗争照亮未来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8月31日 第 02 版 )
海客谈|薛卿
近日,83岁退休教师吴有富守护嵊泗田岙“万人坑”史料55年的事迹被报道出来。这份记载着2000多名劳工、囚犯在日军铁蹄下遭受非人折磨的史料,连同现存的鱼雷洞、炮台遗址,共同勾勒出我市那段沉痛却不容忘却的历史——1944年春,日军强征各地劳工,在嵊泗修建军事设施,2000多人中仅600多人生还,其余同胞葬身“万人坑”;而嵊泗列岛的百姓,也在日军占领期间历经烧杀抢掠,滩浒岛百户人家仅剩破船旧网,嵊山岛53人惨遭屠杀,会城岙120多间民房被付之一炬……吴有富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不仅是对遇难同胞的告慰,更为我市留存了一份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
这段历史,是舟山人民不屈抗争与善良本性的生动见证,值得我们深度挖掘与传承。从史料中可见,当劳工们因缺盐难耐、偷偷向村民乞求时,善良的舟山百姓冒着生命危险,用纸或破布包盐悄悄递去——这份在绝望中传递的温暖,体现了舟山人朴实善良的底色;而面对日军的暴行,无论是夏冬林等村民勇敢回忆历史,还是吴有富数十年如一日守护史料,本质上都是舟山人民对侵略暴行的无声抗议、对历史真相的执着坚守,这份抗争精神早已融入我市的城市血脉。正如“里斯本丸”营救事件成为中英民间友好的见证并为文旅发展注入动力,嵊泗田岙“万人坑”的历史记忆,同样具备成为我市爱国主义教育核心载体的潜力。它既能让后人直观感受家乡曾蒙受的苦难,更能激发对舟山人民抗争精神的认同与传承,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深厚的历史支撑。
守护好、利用好这份历史记忆,需要政府、社会与市民形成合力。其一,相关部门应尽快启动“万人坑”遗址的复原保护工作,可参照吴有富的设想,规划建设庄严肃穆的遇难同胞纪念碑,在碑体镌刻历史真相,周边配套建设纪念广场与绿植景观,让年久失修的遗址成为标识鲜明、教育意义突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方便我市各级学校、企事业单位组织开展纪念活动。其二,要系统挖掘整理相关历史素材,将吴有富守护的史料与市档案馆、上海等地馆藏的提篮桥监狱审讯笔录等资料相互印证,编撰成通俗易懂的历史读本或制作成纪录片,在我市图书馆、博物馆、镇(街道)文化站等场所展出,让更多市民尤其是青少年了解这段家乡历史。其三,可推动历史记忆与文旅产业有机融合,在尊重历史、保持肃穆的前提下,将“万人坑”遗址与嵊泗鱼雷洞、炮台等日军侵华遗址串联起来,打造“舟山抗战历史研学路线”,既让游客在游览中感悟历史,也为我市海岛文旅发展赋予深刻的历史内涵与精神价值。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嵊泗田岙“万人坑”的记忆,不是尘封的过往,而是激励我市人民奋发图强的精神财富。唯有铭记这份苦难与抗争,才能让“国强则民安”的信念深植人心,让舟山在守护历史中开创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