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册子岛妙湾庙的汤和信仰溯源
夏志刚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8月30日 第 02 版 )
定海区岑港街道所辖的册子岛,有一座妙湾庙,故老相传,庙里主祀的老爷菩萨是明朝洪武年间信国公汤和,还流传有一句“庙湾菩萨本姓汤,光棍不应应孤孀”的俗话。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这是舟山唯一一所以汤和作为祀主的庙宇。
一
在康熙《定海县志》中,有一幅《册子山图》,其中在南岙有庙称“碶庙”,所在地称“庙湾”,但是在《祠庙》一章中却称“塘头庙”;同时,该图中的北岙位置标注的是“白云寺”,而非广福寺。光绪《定海厅志》中,《祠庙》里只有南岙的妙湾庙和北岙的广福寺,《册子山图》倒是南岙有妙湾庙和龙王宫、在大沙湾岭北有天后宫、在长湾附近有一无名宫庙。民国《定海县志》则有南岙沙湾庙和龙王宫。清光绪王亨彦所著《定海乡土教科书》载,“西南与金塘岛相对者,册子也。山分三支,东北为桃夭岭,迤南讫米箩山,其麓为南岙、沙湾(有沙湾庙、龙王宫),北为大沙湾岭,迤西南为双螺礁,其麓曰北岙(有广福寺),迤西曰西岙。土肥泉美,居民七百九十三户,物产五谷外,饶蜃蛤之利。”目前实地采访所得,除土地庙外,册子岛共有各类寺庙宫6所,分别是北岙广福寺、南岙妙湾庙和龙王宫、大晒网龙潭坑的龙王宫、墩里的地母娘娘殿、大沙湾岭的天后宫;从各方志的地图分析,妙湾庙就是原来在庙湾的老庙,即康熙时的塘头庙或碶庙、民国时的沙湾庙。因旧庙废于特殊年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在离老庙基西侧数百米的庙外山脚下,当地群众又新建了3间平屋,现已经成为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大庙。庙内新塑的老爷菩萨着明黄色五爪龙袍,即皇帝,这就是不明就里了。
汤和(1326~1395),明初将领,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是朱元璋的幼年同伴。两人曾同投郭子兴部下,后汤和追随朱元璋打天下,屡建战功,被封为信国公,死后还追封为东瓯王。汤和与舟山的渊源非常深,但却不是个值得为之立庙颂德的渊源。汤和直接率兵征服了包括舟山在内的方国珍辖区,又于舟山海域受到过方国珍部将的攻击,还建议和执行了以“防倭”为名的海禁政策。
明洪武元年(1368)二月,汤和征闽还师,军抵昌国县(今舟山市)海域,遭到驻在兰秀山的方国珍余部叶希戴、王子贤袭击,两个指挥被杀,汤和当即派部将吴桢率兵平定叶、王二部。时隔18年,即洪武十九年(1386),汤和奉命再次来浙东沿海设防时,认为舟山岛民“外联海盗,内相仇杀,不可教化”,提出将舟山居民尽迁内地的建议,连下海捕鱼也遭禁,如“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明太祖实录》159卷)。洪武二十年(1387)五月,朱元璋“以昌国濒海民尝从倭为寇故”,“废宁波府昌国县,徙其民为宁波卫卒”(《明太祖实录》卷182),康熙年间《定海县志》载:“遣徙昌国46岛居民1.3万余户、3.4万余人往浙东、西各州县和安徽凤阳县,留富都乡(今舟山本岛岑港街道以东)547户、8805人。”在执行这一政策过程中,罔顾百姓财产性命的野蛮行径随处可见,硬性规定迁徙以三日为期,“国初汤信国奉敕行海,惧引倭,徙其民市居之,约午前迁者为民,午后迁者为军”(王士性《广志绎》卷4)。此后的洪武二十七年(1394)、洪武三十年(1397)、宣德八年(1433)、正统十四年(1449)、景泰三年(1452)等年代,又再三重申海禁。海禁政策对舟山来说,虽是源远流长,可谓有史以来就与舟山相伴左右,但汤和之于舟山的海禁可谓是“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奇怪的是,册子人为什么还要为他建庙塑像、供奉香火呢?
二
浙江确实有供奉汤和的庙宇,目前较活跃的有两处,一是宁波市鄞州区瞻岐镇福泉山南麓的大嵩方桥敷普庙,该庙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1970年被拆除改建为村大会堂,1992年选址重建,现为“浙江省民间信仰活动场所”,2020年建有汤和纪念馆,论及其渊源,主要是因为大嵩本来是明代的卫所。二是温州市龙港宁村,宁村原称宁村所城或宁村寨城,也是由汤和主持所修,嘉靖七年(1528)官府在所城十字街头创建“东瓯襄武王汤公庙”,至今保存明清建筑格式。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日至十七日,宁村都会举行盛大的汤和节,以巡游和祭祖的形式成为传统民俗节日。其实明代纪念汤和并为之建庙奉祀的地方不在少数,明代定海(今镇海)县就曾建有汤和庙。
镇海建汤和庙之事,在嘉靖《定海县志》卷九《坛庙》有对应记载:“表功庙,县东半里,祀国朝信国公汤和。正德间,御史成英以公有功边海,提请建庙、赐额。”古代官员建庙,一般在他的任职地,或是封地,镇海算是汤和的任职地,《明武宗实录》“正德十三年(1518)八月十三日”条记载:“建信国公汤和庙于浙江定海县。廵按御史成英言,和在国初守备宁波,筑城增戍,经理周悉,至今倭不敢犯。民物奠安,皆其功也。乞立庙致祭。礼部议覆,故有是命。”汤和逝世后,因曾经被明太祖追封为东瓯王,故而在嘉靖七年(1528),温州籍大学士张璁主持修建了温州汤和庙,也就是前述的温州宁村。
明代的卫所制度是军队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这种制度是模仿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又吸收元朝军制的某些内容而形成的,属于自给自足的军屯类型。最初每个军士授田15亩以维持生活,卫所军士皆由身份永远不变的世袭军户充任,卫所军官也世袭其职,一般一个卫所内有10个以上的指挥使,著名的抗倭将领戚继光就是世袭的登州卫指挥使出身。从全国各地而来的卫所军兵,因为汤和等人的决策和亲自指挥筑城,既表现出封建化的巨大潜力,又因其身份相同而形成牢固的个人联系,故而会对汤和从公私两方面加以纪念和感恩,大嵩方桥敷普庙的自发纪念就是这个原因。同时,因为汤和主导的放弃沿海而向内陆收缩的被动防御国策,大陆沿海不是以海为业的农民当然是受益的,故此也会在朝廷的宣扬或者盲从下对汤和加以崇拜。
三
康熙二十三年(1684)舟山展复,册子岛上一片荒凉,原来住人的村落、出产粮食的田野都成了杂树丛生、飞禽走兽出没的场所,一切都需要慢慢地开拓。根据1999年出版的《舟山市定海区地名志》记录,清代海禁解除后,册子岛上最早的居民是顺治年间从镇海夏渡岙和慈溪迁入的夏、庄二姓,紧随其后的是康熙年间以镇海大碶为主的贺、丁、林、顾、卢5姓,雍正之后,李、张、俞、金、谢、支、孔、陆、赵、钟等姓均从镇海大碶迁入。何、乐、胡、王、嵇、陈等姓虽较晚迁入,但也是嘉庆、道光年间来自宁波的奉化、慈溪、鄞县、余姚等地,仅有管姓来自福建。可见,同是一岛上的居民,明清两代已经不是同一血脉传承,海岛的文脉早已经被海禁割断,所以才会出现舟山岛上主祀汤和的宫庙。
顺带说一下广福寺、龙王宫与地母殿。北岙广福寺,创建于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原名“寿圣院”。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改名广福。明初被毁,清康熙年间重建,曾名白云寺,光绪年间复名广福院。之后曾作当地小学堂,一直沿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97年册子完全中心小学新校舍落成,广福院经当地佛门信徒筹资重修。现在的广福寺直接传承了白云寺的“基因”,是个僧道合璧式的寺院。在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左右却供奉土地菩萨和三官菩萨;大殿东侧还有东岙殿,供着东岳大帝和灵官菩萨。寺院管理人员介绍,旧时也是如此安置的,虽然不大符合佛教寺院规矩,但为当地群众所认可,旧时举行迎神赛会,东岳大帝也是从广福寺起坐出会的。妙湾庙的旁边有龙王宫,同时供奉有土地公婆和雷公雷母,庙祝说是向来如此,“妙湾”二字应是“庙湾”的谐音,这与岙山岛庙山上的“妙山庙”如出一辙。大晒网岙乌沙大湾的半山腰有一水潭,泉水终年不断,久旱不涸。传有神龙居此,故名龙潭坑。坑出口有龙王宫,三间屋面,供奉龙王菩萨。每当岛上久旱不雨,岛民即来此请龙求雨,从龙潭捞一水族以作“龙王”替身,接往广福寺露天供奉,俗称“烤龙王”,待到下雨解除旱情后才送回龙潭。墩里的地母殿应当就是光绪《定海厅志》图中未作文字说明的庙宇,供奉的是地母娘娘,这目前在舟山也是唯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