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录企用”是人事制度的有益创新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8月29日 第 03 版 )

海客谈|阿培

嵊泗县创新实施“政府录用、企业使用”的人才新政,通过事业编制保障+企业实践平台“双轮驱动”模式,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稳定发展环境,向企业精准输送专业人才。近日,首批两名拥有事业编制的高层次人才已派驻企业开展工作(据《舟山日报》8月21日报道)。“政录企用”有利于化解“编制焦虑”,引导高层次人才“人往‘低’处走”,是人事制度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的一次有益创新。

允许有能力者“双重选择”

嵊泗县“政录企用”政策规定,入职人员在企业工作3年期满后,根据考核情况和本人意愿,按照“人岗相适”原则进行定位定岗,或继续留在企业工作,或调配到适合的事业单位岗位,或申请延长企业服务时间,期满后再定岗。这一做法,实质是允许高层次人才在职业生涯初期拥有“双重选择”的机会。

“双重选择”机制为入职者保留了灵活选择的空间,同时避免了两头落空的风险,显得尤为人性化。一个人更适合在企业干还是在机关单位,往往需要经过实践才能确定。一味强调“从一而终”,无论对个人还是用人单位都存在一定风险。现实中,一些人虽有才华却在本职岗位上表现平平,一定程度上与岗位匹配度不高有关,导致无法充分发挥才能。嵊泗县允许通过一系列选拔程序的大学生在拥有事业编制的同时进入企业,不仅有利于当下人才引进,还有助于长远的“人岗相适”。

既有能力考入编制又受企业欢迎的高层次人才,完全能够适应“双重选择”。嵊泗县今年推出了5个“政录企用”岗位,涵盖工程设计、城乡规划等县域发展关键领域,吸引了4家国企、民企参与招录,其中两名优胜者已办理入职手续,迅速投身项目建设一线。“政录企用”虽属初步尝试,但这一人事制度的创新显然具有广阔前景。

引导更多高层次人才流向企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工作,这既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时代背景下的战略选择,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舟山正在大力推进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现代海洋产业方兴未艾,加快形成“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科技型骨干企业—科技领军企业—世界一流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亟须构建教育、科技、人才资源融通的创新生态,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人才支撑。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只有引导更多高层次人才流向企业,才能持续做强做优产业链。然而,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目前都不同程度面临人才短缺问题。与此同时,“考公热”“考编热”现象依然普遍,众多高学历人才竞争一个公务员岗位的情况屡见不鲜。这种人才配置不均衡的现象,不仅造成人才浪费,也直接导致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供血不足”。

嵊泗县创新实施“政录企用”人才新政,有望逐步扭转人才流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研究生周杰被选派到嵊泗县城乡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后,显著提升了企业工程部团队的整体实力。公司副总经理王波感叹,“政府为人才提供了事业编制,企业就可以留住他们的人”。

既然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存在失灵,就需要“有形之手”积极发挥作用。着眼于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创新之举引导更多高层次人才流向企业,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策。

创新的步伐不妨迈得更大些

唯有最大程度地发挥专业特长,高层次人才才能更好地在事业上发光发热,赢得人生出彩的机会。然而,明知企业有更适合自己的舞台,进入机关单位则可能意味着放弃专业,许多高层次人才仍为编制“折腰”。究其原因,既有根深蒂固的“铁饭碗”思想影响,也有求稳心态的现实考量。与其期待人们转变观念,不如将制度创新的步伐迈得更大些。

拥有事业编制的同时进入企业,3年之后若感到“不适”仍可进入事业单位,这样的制度安排足以消除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如果在企业工作中如鱼得水,不仅能发挥专业特长,还可能获得更高收入,那么普通事业岗位的吸引力自然会降低。从这个角度看,“政录企用”对企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善待人才、用好人才,才能长期留住人才。

与此同时,有必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破机关单位普遍存在的“铁交椅”“铁饭碗”。即使取得公务员或事业编制,若不能胜任工作也应面临解聘风险,这样不仅有助于增进社会公平,也能促使“考公热”“考编热”降温,使人才流动更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多措并举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政录企用”的创新步伐还可以进一步加快。比如,公务员考录可以尝试变“即考即录”为“预考缓录”,允许考取公务员编制的专业人才先去企业入职或创业,几年后再自由决定何去何从。这样一来,相信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因在体制外如鱼得水而“乐不思蜀”,最终选择回归公务员队伍的也会受益于前期的一线历练,更好地当好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