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人家

“小浪花”,50年前的耀眼明星

胡汉杰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8月28日 第 05 版 )

前几日,曾由我一手带出的六横区中心学校“小浪花艺术团”的团员们来看我。50多年过去了,曾经的孩童如今也都已白发苍苍,但在我眼里,他们依然清澈可爱得一如往昔,让我这年过90的老汉心潮澎湃。往日的一幕幕再次出现在眼前。

“小浪花艺术团”成立于1972年2月,全团32人,年龄最大14岁,最小8岁。乐队以民乐为基础,有拉弦乐、吹奏乐、弹拨乐、打击乐、也有西洋乐,如小提琴、小号等,有合唱队、舞蹈队,设施完备、阵容强大。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到全区所属各社队和学校演出,深受广大师生和渔农民群众的欢迎。对于一个县区小学来说,组织这样一个艺术团,可谓不容易。

记得,1973年12月,县文卫办让“小浪花”作为特邀代表团去沈家门参加县渔农村俱乐部文艺会演。演出那天阴雨绵绵,孩子们风尘仆仆赶到演出地点,但成年人眼里,他们显得那么不靠谱,有的身高还不如大提琴高,手指间的宽度还不如拉弦弹拨乐器音格的宽度……孩子们都很不开心:“大人们都瞧不起我们,说我们来凑热闹。戏文不会做,刀枪倒有货,乐器很高级,只是来摆摆噱头……”我安慰孩子们:“大人们不是看不起你们,是不了解你们。如果你们把晚上这场戏演得出色演得漂亮,大人们会怎么样?”说实话,我嘴上这么说,但心里的压力很大,晚上这样大场面的演出。对孩子们来说还是第一次,他们稳得住吗?没想到,我们彩排第一个节目大合奏《大寨红花遍地开》时,就引来一片喝彩声。晚上,会演正式开始。我们演了合唱、独唱、合奏、独奏、舞蹈等八个节目,全场赞声不绝,掌声雷动。第二天一早,我们还在返校途中,领导就来通知,让“小浪花”返回沈家门,明天晚上向县委领导和县区干部汇报演出。在会演节目的基础上,我们又增加了笛子独奏和舞蹈,演出效果十分好,从此,“小浪花”誉满六横,名扬普陀。

1973年暑假,上级部门通知,让“小浪花”利用暑假时间到全县各地和几个大型企业巡回演出。“小浪花”学子们兴高采烈、信心百倍,决心要拿出更多更好的节目亮相社会,决不辜负上级领导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放暑假前一星期,我专程去南京“小红花艺术团”取“经”,又去杭州大关小学“少儿艺术团”求“宝”,顺便又去苏州和上海买来了一批崭新的乐器。回到学校第三天,就带领“小浪花”去普陀中学(现在的沈一小)安营扎寨,立即开始排练和准备:对重点节目反复排练,不留死角;请县文宣队高手对独奏、独唱、领唱演员进行“一对一”“手把手”帮教;着力突破拉弹乐器揉弦、滑音和用号中三个难点;演唱要努力做到用心唱歌,声情并茂,为使整台节目内容均匀、完美、更具海岛特色,我们专门增排一只《结网舞》。排练从7月23日开始到8月13日共20天。这20天极不寻常。“小浪花”学子们从清晨到夜晚,每天都在弹拉跳唱摸爬滚翻中度过的。一位舞蹈演员对我说,这20天的磨炼,我不但不觉得苦,反而使我更加热爱舞蹈了,每一次在练功房挥洒汗水,每一次踮起脚尖、旋转摇动都是我追梦路上一小步,也是我不断靠近梦想一大步;几个独唱演员对我说,过去我们对用心唱歌、声情并茂不理解,现在不但理解而且觉得太重要了,首先要感动自己,歌者才能被感动,只有歌者被感动,观众才能被感动。听了学子们的表达,我心花怒放,他们变化如此之大,成长如此之快,是大大出乎我意料之外的。

7月23日,“小浪花”迎来了在桃花蚂蟥坑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大礼堂的首场演出,接着到朱家尖、蚂蚁岛、舟山水产食品厂、舟渔公司等单位演出。瞬间,名声传遍普陀各沿边小岛和边陲。观众们倍加赞赏。一位70多岁的民间老艺人(唱走书的)说:原以为孩子们的节目总是唱唱跳跳、凑凑热闹而已,没想到很多节目都是中西合璧的管弦节目,有小号、大提琴、小提琴、扬琴、柳琴、三弦琵琶、手风琴……孩子们洒脱演奏,清澈透亮,娓娓动听。许多观众还提到《扬鞭催马运粮忙》。一致认为,这个器乐节目最出色。它以笛子为引领,弹拨组以琵琶为核心,又配上双副打击乐,生动地演奏出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万马奔腾的壮观场面……这之后,“小浪花”演出任务不断,名气越来越大。

终于有一天,“小浪花”被邀请到舟山剧院进行专场演出。“小浪花”沸腾了:“我们过去在地头、海边、晒场、野外、庙堂演出,现在要登上大雅的艺术殿堂了!”有的说:“我们是农村的孩子,现在要去城里登上大舞台,真像鸡窝里飞出金凤凰了!”正式开演,“小浪花”演了13个节目。在演出的过程中,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从此,“小浪花”誉满普陀,名扬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