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海边人家
安澜阁的灯光
鲁迪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8月26日 第 05 版 )
安澜阁在磨盘山顶。
每天早晨,我打开窗帘,一抬眼,就会看见它。远远望去,一层灰白色的塔座,如同山上生长出来的磐石,扎实地托住了上方的五层楼阁。四周的翘檐如大鸟的羽翼,随时展翅欲飞。
当满山绿荫隐入暮色,安澜阁的灯光突然间就亮了。此时,磨盘山浓稠似墨,唯有安澜阁的灯光在黑夜里醒着,暖黄色的光层层叠叠,自飞檐翘角间漫溢出来,如碎金般闪耀,白天能看到的轮廓隐在一层一层的光晕里。
深邃的夜空,稀稀落落的星星点缀其间,闪耀着银白色的光芒,幽微,透彻,如安澜阁巨大的背景天幕。我站着看一会儿,便去了书房。书房朝北,看不到安澜阁。写作疲累后,我会闭上眼,安静地坐着,想象眼前台灯发出的光亮,有一缕来自安澜阁,温润,明亮,不张扬,直抵人心,充满禅意。
那晚,我从窗户凝望对面的安澜阁后,去了楼上阳台。在辽阔的夜空,它被几道橙黄色的暖光围绕,底下是一道银白色的光,那几道光,在静默的黑夜衬托下,既不疏离,也不灼眼。天上,几束骤然划破夜空的光亮,穿越茫茫夜色,笔直地指向深邃天际,带着穿透一切的力量。我想,在那里,它会唤醒人沉睡的勇气和深埋的锋芒。
如遇雾天,乳白色的纱雾裹住了安澜阁的飞檐和塔尖,显得缥缈迷离。灯光穿透夜雾,散射为细碎的光影,在雾气中穿梭游弋。整座楼阁的轮廓在雾间忽明忽暗,飞檐的弧度被雾晕成了柔和的曲线,灯光跟着微微荡漾,安澜阁如悬在半空中,恍若置于仙境。
有时,我们会循着安澜阁的灯光,从竹屿新区经过长河路。远处的安澜阁,静静地立在夜空中,环绕它的灯光温暖而又耀眼,像层层流动的光晕,仿佛一路指引着我们去抵达它。从长河路左拐,进入和谐路,这里,有来往的汽车,有散步的行人,有跳广场舞的人群,热闹的乐声让不远处的安澜阁,似乎也处于一种喧嚷的氛围中。直至到达蓬莱公园,脚步不停歇,一直往上走。抬头看,我们和安澜阁竟然已如此相近,那些闪烁着吉祥的光,仿佛正顺着山势蔓延下来,照耀着我身边的那个人,揉进他面带笑意的脸上。也许在他眼中,此时,我脸上的光,细碎而又温暖。
从这座岛城的很多个地方远眺,磨盘山上的安澜阁总会映入眼帘。寂静的夜晚,远航归来的渔船,或在星夜下赶路的行人,看见那一处闪亮的光,不同于璀璨的烟火,也迥异于四处散落的灯火,环绕着安澜阁,就像是一座灯塔,温柔地牵引着他们回家的方向。
关于“安澜”,我喜欢这句话:海面安澜,渔舟稳渡。白天,站在安澜阁眺望,大海宁静,如被抚平的黄色绸缎,点点碎金般的阳光照在海面,一艘渔船泊在水面上,无风无浪,仿佛周围的一切都敛声静息。海的安澜托着船的安稳,船的安稳载着家的温暖。岁月祥和,世间安宁,这般情景,该是很多人心中所想的最好模样。
当船只航行在茫茫大海,回望岛上,安澜阁成了最清晰的航标。它照亮出海者的归途,庇佑生活在它脚下的芸芸众生。所谓安澜,每个岛民心中希冀的安稳,大抵如此:海浪不兴,舟楫平稳,人心笃定,不慌不忙。这时的安澜阁,存在的意义超越了建筑本身,成为一座海岛的精神图腾。
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亮光。而安澜阁的灯光,在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种不同的光。
八月,台风来临,各地都严阵以待。那晚,安澜阁的灯光终究没能穿透浓稠的黑夜,它蹲在磨盘山上,在狂风暴雨中沉默。我想:今夜,安澜阁将所有的光都收进了怀里。等待风雨停歇,便会将光沿着安澜阁的檐角,一点一点地漫溢出来,仿佛在说:我是光,我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