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有鱼”需法网护佑

海客谈|陈斌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8月22日 第 04 版 )

近日,舟山海警局集中销毁64顶“绝户网”,不仅是一次执法成果展示,更是一堂生动的海洋生态保护课。对竭泽而渔的短视行为,我们绝不姑息;为了碧波万顷的长久丰饶,我们必将守护到底。

所谓“绝户网”,名副其实,其网眼之小,连两指宽的幼鱼都无法逃脱。“大小通吃”的捕捞方式,看似一时“高产”,实则是在破坏海洋生态根基,无情地摧毁海洋牧场,割断海洋生态系统的繁衍链条。长此以往,渔民们追逐的“大丰收”终将变成无鱼可捕的“大萧条”。此次销毁行动切除的是危害渔业未来的“毒瘤”,守护的是广大渔民赖以生存的“蓝色存折”。

“绝户网”的背后,是短视逐利与法治意识的博弈。为何总有人铤而走险?究其根源,是“唯产量论”的惯性思维和“捞一票就走”的侥幸心理在作祟。一些渔民或许认为,海洋如此广阔,自己多捞一点无伤大雅。然而,正是这些“小念头”的汇集,酿成了生态难以承受的灾难。当千舟万帆都张开“绝户之口”,再浩瀚的海洋也经不起如此透支。因此,破解“绝户网”之困,必须标本兼治。

治标,在于一个“严”字。此次销毁行动从查获、处罚,到“全拆解、不可逆、可追溯”的销毁流程,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法治的威慑。案件主办人与渔民代表共同监督,全程录音录像,向所有从业者传递了明确信号:法律的天网恢恢,任何挑战底线的行为,都将付出沉重代价。治本,则在于一个“疏”字。保护从来不是为了禁止,而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我们既要坚决打击非法捕捞,也要用心引导渔民转型增收。要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养殖、深海养殖,开辟新的“蓝色粮仓”,让渔民从捕鱼人变为牧渔人。结合海岛旅游、休闲渔业,让渔民吃上生态饭,将一锤子买卖转变为可持续的绿色经济。当渔民有了更好的致富门路,自然会摒弃“绝户网”这类短视行为。

更重要的是,要在渔民群体中树立起“向海而兴,人海和谐”的现代海洋观。宣传教育要走心,要帮大家算清生态账和经济账:守护鱼苗,就是投资未来;遵守休渔,就是积蓄能量。此次销毁行动邀请渔民代表监督,就是一个极好的互动,让其亲眼见证违法成本,教育意义远胜于千百次的口头说教。

从“绝户网”到循环再生,我们看到了销毁与新生的辩证法。被破碎拆解的渔网,将被回收处理成塑料颗粒,生动诠释了“保护是为了更好开发”的主题。我们斩断的是竭泽而渔的锁链,织就的将是一张保障渔民生计、促进海洋永续的发展之网。

让法治之网越织越密,让生态守护的堤坝越筑越牢。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告别“绝户”的忧患,真正迎来“鱼跃人欢”,让“年年有鱼”的美好祝愿成为蓝色家园永恒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