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古韵悠悠映青岙
尹海鹏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8月16日 第 02 版 )
古时小沙青岙,乃一海湾,潮水可涨至青林。清康熙年间海禁解除之后,陆续有先民从宁波姜山走马塘等地来此拓土垦荒,围海造田,繁衍生息,渐聚一方人气。岁月荏苒,沧海桑田,当前青岙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日益彰显着“山海相拥、黛瓦白墙”的地域建筑之美,呈现着整洁、美观、和谐的乡村新图景。尽管山村变新颜,但是古迹仍留存。
一块古碑,诉说着当年棉花产地的一段往事
据介绍,新中国成立前的青岙村,一直是以棉花种植、盛产棉花而闻名。因该地曾是清代缪燧修筑海塘退海造田而来,含盐碱,只能种植耐盐碱的棉花等农作物。当年这里还有一块近现代时期立的石碑,现被定海图书馆收藏。笔者专门赶到定海区图书馆探究。只见此碑完整,花岗岩质,高160厘米,宽65厘米,厚8厘米,字迹大部清晰。尝试勘校如下:“为勒石永禁偷撮棉花、黄豆、葭籽并放牛取鱼等项。窃此地大小方塘两处反种棉花杂作,本为出产之大宗。近因人心不古,世风浇薄,往往有贪婪之徒将该地鲁自擅入,撮花偷豆刈葭私放牛羊踏残地作,不顾廉耻,均属恶习,不胜痛恨。本业户为保护权利起见,不得不充行禁止,免致再蹈故辙。爰是公同彙议重整罚则,预为布知。自勒禁之后,不论该棉收期早迟并另星出产,一概不许私自入此撮取。如有故旧着赃证者,不论远近亲疏大小男女,一例撮花偷豆草籽,议足报现洋贰元,向各业户给发。加罚金十元以充大小方塘公用,其余另行随事。大小议罚为普通关系之要事,为此公禁勒石以垂永远为鉴云。1922年,岁次辛酉七月□日,青岙花业户立。”原来此碑为民间公禁碑,是当年棉花、黄豆等种植户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保护大小方塘设施而立。
两根石柱,见证着数百年前的“谶语”故事
八旬村民何达兴向笔者讲述了一个村里流传数百年的故事。清康乾年间,一位风水先生云游此地,发现青林村有被水淹没的风险,遂说服村民在青岙村和青林村之间的地面上立了两根3米左右高的石柱以压镇水患,并留下了“柱立青林在,柱倒青林淹”的谶语。“破四旧”那会儿,村民们把石柱挪作他用,一根用作修建水渠的石料,一根作为小溪间桥梁的桥面。没想到,几十年后,青林村因为原址要修建舟山第三大水库青林水库而整村迁移。如今,旧时的青林村已成了“碧波万顷”,当年风水先生的话竟莫名其妙地“一语成谶”。
一面照壁,记载着人们的庙樟“情结”
青岙村口有一面新近建成的照壁,仿古砖瓦砌就,古色古香,颇具特色。上面记载了青岙村的历史发展脉络,其中关于“庙樟”的记载尤有特色。庙樟,顾名思义,因临青岙庙而名。庙樟主干短粗上分三杈,长势旺盛,有三四人合抱之粗,形如华盖,在予以村人“遮风避雨”方便的同时,也成了村民们的一种精神寄托。1958年,因造船需要,青岙村民顾全大局,忍痛割爱,将庙樟砍倒,锯木成板,打造成船。可惜的是,此船首航失利,沉没于滚滚波涛之中。七旬村民陈文来告诉笔者,自那时起,“庙樟”成了村民心中的隐隐的念想。在2021年,村民们在山野中觅得一棵与当年“庙樟”外表相似的小樟树,将之移栽于青岙庙侧,以弥补当年“庙樟”之殇。为何村人会对“庙樟”独存念想,怀有深深眷恋,也许都包含在照壁中“十年树木可参天,百年树人定乾坤”的句意里了。
古碑、石柱,照壁如同一部时光刻录机,默默向人们展示、播放着青岙数百年的人文底蕴。它们的存在,也让旧貌换新颜的青岙村变得富有乡土文化内涵,更具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