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诗路文化

保塯与祷雨:史浩昌国盐监文书初探

王甜缘 蔡丽利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8月16日 第 02 版 )

史浩(1106—1194),字直翁,号真隐,明州鄞县人,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绍兴十四年登进士第,调绍兴余姚县尉,绍兴十八年(1148),史浩任昌国西监盐官。虽为西监,但县里文书多由他执笔。其《鄮峰真隐漫录》中所载《昌国保塯青词》《昌国保塯道场疏》《昌国泄潭祈雨疏》及《昌国县衙祈雨疏》,正是其为盐业和农业生产所作的雨旸祈祷文书。这些文书阐明了晴雨天气对盐业、农业的影响,体现了宗教信仰与民生经济的紧密联系,更是当时佛道发展的缩影。

宋宝庆《昌国县志》中的《叙山·补陀洛迦山》中“十八年(1148),史越王以余姚尉摄昌国盐监。三月望,偕鄱阳程休甫,由沈家门讯舟风帆,俄顷而至”,记述了史浩曾在昌国任职盐官,并登礼普陀山。在《鄮峰真隐漫录》中有《权昌国西监谢秦提举启》一文,文中写道“偶因鹾局之阙员;遽使樗材之备数”,印证其因盐场缺员由余姚尉改任昌国西监盐监。据宝庆《昌国县志》记载,昌国有正监(西监)、东江、岱山、高南亭、芦花盐场,官场配置以武职为主:西监监盐二员,一文一武;东监监盐,武一员;岱山监盐、押袋,武二员;高南亭监,武一员;芦花监盐,文一员。盐监由政府委派,其职责在于督导盐户定额煎盐,征收盐课,打击私盐,对生产的盐进行官府专卖等(《<昌国保塯青词>和<昌国保塯道场疏>摭谈》)。史浩是以文官出任,行政管理、文书起草为其要务,这解释了为何由其撰写青词、道场疏与祈雨疏。

一、《昌国保塯青词》《昌国保塯道场疏》与盐业生产

据《宋史·食货志》记载:“明州昌国东西两监二十万一千余石。”说明了昌国县是南宋重要产盐基地。“自岱山以及二天富炼以海水,所得为最多。由鸣鹤西南及汤村则刮碱淋卤,十得六七。”可见,海盐制取方法体现为两种:其一为“熬波”法,适用于盐分富集的卤水,即将高盐卤水引入岸上,贮于沟中,舀取入桶,担入卤池,终以煎炼;其二适用于盐分较少环境,乃刮取碱土淋卤后煎炼的制法。古代盐业生产工艺,受制于天气等自然条件。无论是“熬波”还是“刮泥淋卤”都依赖于高温和晴朗天气。然而,农业丰收又需适时雨水。因此,雨旸祈祷是盐业生产的重要仪式,其行于盐业开始与将获之季。《昌国保塯青词》《昌国保塯道场疏》是史浩为保佑盐业生产所作的文章,其全文如下:

国饶近宝,诚为货殖之源。水润作咸,必假阳精之助。兹繄天予,殆匪人为。谨殚夙夜之诚,冀动聪明之鉴。伏念臣谬户百里,粗有四封。虽号膏腴,亦濒斥卤。旱则便於煮海,而或虑其无年;水则利於殖苗,而复忧其失塯。幸雨晹之并若,庶财赋之两全。多稼如云,今幸有千仓之望;万亭积雪,顾犹愆一篑之功。是用敷净供於琳宫,演灵科於蕊笈,式凭世礼,用荐民诚。仰冀覆帱无私,神明有格,俾潮汐晴阴之得序,庶牢盆火齐之悉宜,永与苍生同依妙萌(《昌国保塯青词》)。

暵其乾矣,斯成万塯之储。雨以润之,则失一年之计。敢凭佛果,上动天慈。伏愿慧日流空,仁风扇海,上有波澜之地,悉为冰玉之区。三日之霖,利不遗於农亩;六月之汛,课自足於版书。惟微不获之一,夫庶显无边之大觉《昌(国保塯道场疏》)。

两文皆以“保塯”为主题,与盐业生产相关。柳永在昌国县担任晓峰盐场官时,其《煮海歌》中有“风干日曝盐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也出现了“塯”。其实“塯”的本意是盛饭瓦器,也有学者认为“塯”为圆形中间略凹的土堆(《浙江盐业民俗初探——以舟山与宁波两地为考察中心》),“塯”在舟山的志书也常写成“溜”,是古代淋卤设备。筑塯是古法海盐生产首要工序,弘治《海盐县志》对塯的生产过程有详细的记载:“先此周筑土圈如柜,长八九尺,阔五六尺,高二尺,深三尺,名曰溜(塯)。溜旁即开一井,深八尺,溜底用短木数段平铺,木上更铺细竹数十根,复覆之以柴,冒以草灰,然后取场灰填实溜中,用足踏实。再以稻草覆灰,仍挑潭中海水,多泼草上,使缓缓潜渗入井中成咸卤,可汲煎矣。”塯成后再将海水灌入其中,卤汁从塯底的竹管流进卤缸,就完成了塯泥淋卤,最后人们再将浓度较大的卤水熬制成盐。《昌国保塯青词》写于“多稼如云”且“万亭积雪”的丰收之际,作者祈求神明让潮汐晴雨调和,使得煮盐顺利。《昌国保塯道场疏》作者祈求佛祖三日之霖确保粮田丰收,六月的汛期能够保障盐产量与税收。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的虔诚、敬意与盐、农丰收的愿望。

二、《昌国泄潭祈雨疏》《昌国县衙祈雨疏》与农业种植

《昌国州图志卷三·叙赋》记载:“昌国在环海中,概管四乡一十九都。除富都一乡与本州连陆外,其余三部分,俱各散在海洋,不比其他州县止是一边靠海。”可见,舟山四面环海,有大范围的濒海土地。濒海之民垦辟滩涂成田,又称为海涂田,或涂田、海田。民众要围垦沿海滩涂需要堆积土石修筑堤坝来阻挡潮水,经过日积月累,滩涂的淤泥逐渐干涸,最终变成可耕种的田地。但若遭遇狂风大浪,堤坝的土石只要出现一丝裂缝,海水冲入田地,田地就会重新沦为滩涂。《昌国州图志卷三·叙赋》中记载:“其近堤岸,田亩与咸水为邻,止可种稗。其去岸稍远,与山脚相接,方可种稻。若遇久旱,则咸气蒸郁,禾尽枯槁。设或久雨,则山水泛溢,禾尽淤设,惟雨水调匀,方可得熟。”这体现了作物种植的分布及所受到的外部环境影响。濒海土地只适合种植稗这一耐盐碱作物,距离海岸稍远处才可以种植水稻,而且作物生长受气候的影响极大,唯有雨水调匀,作物才可以成熟。宋代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朝代,据邓拓《中国救荒史》统计,“宋代旱灾183起”,面对着旱灾时,人们往往无力与之抗争,只能寄希望于神灵祈求降雨。因此祈雨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祭祀活动,祈雨仪式所用祈雨文亦层出不穷。史浩在昌国县任官时,写下两篇祈雨文:

民亦劳止,莫苏就稿之苗;天必从之,愿霈为霖之雨。恭投鹫岭,祗祷龙渊。洒道清尘,肃花幔而戴地;升云上气,徯水泽以盈畴。凡我有生,敢忘大赐(《昌国泄潭祈雨疏》)。

炎曦久亢,天外峰攒。秋稼垂成,田间龟坼。倾斯民之渴望,祈我佛之哀怜。载涓公子之廛,用启祇园之会。伏愿浓云霭若,甘雨沛然,苏万井之焦枯,慰终年勤动。普均生殖,仰戴慈仁(《昌国县衙祈雨疏》)。

“八政为重,食最为先”“邦家先务,莫重农功”(《全宋文》),干旱危及农业生产是宋人求雨最常见原因。在两首祈雨文中,史浩先陈情后至祈。陈情部分“民亦劳止,莫苏就稿之苗”“秋稼垂成,田间龟坼”述说田间缺雨的困境,致祈部分“洒道清尘,肃花幔而戴地”“载涓公子之廛,用启祇园之会”记述当时祈雨的仪轨。祈雨文在内容上贴近现实,都提及了当时的缺雨困境,也都强调“诚”的精神境界,其一再向神灵表明自己祈祷的虔诚和恭敬,与“保塯”文书追求平衡不同,此二疏诉求单一而急切:祈求普降甘霖以拯救濒危的庄稼。这也体现出宋代官吏和文士对农事与百姓的深切忧虑。

三、史浩保塯祷雨文书与舟山道观、寺院发展

《中国古代祈雨史》记载:“祈雨活动受之影响,寺庙道观大多都有祈雨法事,遇旱情,帝王臣僚亦前往祈祷,或恭请得道僧道入宫祈雨。这一时期,以寺观祈雨为题材的青词或表文的创作尤为繁盛,也出现了具有浓厚宗教特色的祈雨仪式。”可见,寺院和道观是祈雨的重要场所,疏文和青词是进行祈雨的重要文书。宋代佛教祈雨疏文主要分两类:一是各寺院自行举办的道场中,由主事僧人书写的祈雨疏文;二是朝廷敕令举办的官方佛教祈雨道场中,由士大夫撰写的祈雨疏文。而士大夫所写的祈雨疏文又分两类:一类为佛教道场所用、以请愿为主的疏文,或称“请愿疏文”;另一类为各级官员为佛教道场“添功德”的文书,即“功德疏”(《宋代官方佛教祈雨仪式及相关文体研究》)。《昌国县衙祈雨疏》便是请愿疏文,疏文标题明确提到“昌国县衙”,表明这是由地方官府组织的正式祈雨活动,体现出了官员恭诚敬祷、以民为本的思想。文中“祇园”全称“祇园精舍”,是印度佛教圣地之一,相传释迦牟尼宣传佛法于此,在这里暗示依托佛寺举行法会,或由僧人参与诵经祈雨。

冯国栋在《涉佛文体与佛教仪式——以像赞与疏文为例》中提出道场疏是上祷神佛的一类疏文,是模仿君臣间臣子上书言事的文体而来。《昌国保塯道场疏》为涉佛文体,其祈求对象为“佛”,但是没有具体明确的说明。《昌国保塯青词》属于道教文书。“青词亦称绿草,是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天神’的奏章祝文。因用朱笔写于青藤上纸上,故名。”(《昌国典咏》)青词的作者是儒学人士、地方官员有时甚至由皇帝亲自署名。“是用敷净,供于琳宫”中“琳宫”即指道观,因此祈祷仪式就是在道观中举行的。

道隆观是舟山最重要的道观,原本为东岳行祠。宋宣和二年(1120年),朝廷敕有匾额“金阙赓扬、蓬莱福地”。在建炎年间,金兵入侵,曾闯入道隆观,用斧头砍殿柱时,柱子竟流出血来,金兵以为触怒神明,急忙退去,昌国百姓保全了性命。史浩《昌国保塯青词》中“琳宫”的记载,极可能指向此处。作为祭祀、祈祷仪式的举办场所,史浩曾来到道隆观,写下《临江仙·题道隆观》:

试凭阑干春欲暮,桃花点点胭脂。故山凝望水云迷。数堆苍玉髻,千顷碧琉璃。我本清都闲散客,蓬莱未是幽奇。明朝归去鹤西飞。三山乘缥缈,海运到天池。

宋嘉定三年(1210),道隆观中有楼阁因风雨而毁。观外植起牌坊,额曰“蓬莱福地”。时道隆观有田一百余亩,地一百亩,山五百亩,道观处于不断的发展中。

宋宝庆《昌国县志·叙祠》中记载了当时的寺院状况:“寺院禅院十、教院六、十方律院一、甲乙律院六,共二十三座。”寺院是祈雨的重要场所,也是宋代佛教的兴盛的表现之一。

史浩的昌国盐监文书以道教青词和佛教疏文为工具,通过不同的宗教仪式,巧妙应对盐业与农业对天气的矛盾需求:用青词祈求“晴阴得序”为晒盐所需的晴天提供保障,疏文呼吁“甘雨沛然”则为干旱的农田求得救命雨水。当这些文书在道观和寺院中转化为祭祀活动时,展现的不仅是古人向神灵祈祷的行为,还体现了宗教信仰与民生经济的联系,更反映了佛教和道教的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