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总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的基坑,当前深度为1.5米,火辣阳光毫无遮挡直射而下,正在基坑内忙碌作业的建设者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蒸笼——
“再热的天我们都会扛过去”
记者 朱丽媛 文/摄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8月08日 第 02 版 )
“三伏天”骄阳似火,8月6日上午,在位于定海白泉的高铁新城回字形综合体工程工地,近130名建设者正在辛勤作业。
东北角的角撑施工现场,总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的基坑中,表土剥离已至1.5米深。由于地势较低且无遮蔽物,火辣阳光直射而下,基坑内仿佛一个巨大的蒸笼,每名工人都经受着“上烤下蒸”的双重考验。
年近六旬的工人张国坤双脚踩在积水中,正弓着身子挖掘集水坑。安全帽檐下,汗珠顺着沟壑纵横的脸颊滚落,在下巴尖悬成水珠,滴入脚下的水坑里。他时不时抬起胳膊用袖口胡乱抹把脸,在脸上留下几道黑黄相间的泥痕。
记者看到,张国坤脸庞和手背晒得黝黑,与安全帽遮挡下的额头形成了鲜明的黑白色差。“风吹不到,太阳直晒,挖地下室是这段时间最艰苦的工作。但是也习惯了,再热的天我们都会扛过去。”说话间,张国坤向记者展示他的降温法宝—— 一件带风扇的“空调服”。“这是网购的宝贝,以前干半小时就全身湿透,现在有了它,至少能让里面的衣服少出点汗。”他一边擦着汗一边笑着对记者说。
在一众男性工人中,身形娇小的女钢筋工严影格外引人注目(见图右)。手掌扣住钢筋,拇指用力按压铁条边缘,其余四指紧紧卷曲……严影正弯着腰固定梁柱节点,手中的扎钩在钢筋间灵活翻飞,动作娴熟利落。
记者伸手触摸一下钢筋,发现钢筋表面已被晒得滚烫。严影必须佩戴双层手套作业,里面一层一次性手套,外面再套上厚手套。她脱下手套向记者展示,经过一上午的劳作,一次性手套里积满了汗水,双手已被浸泡得微微泛白。
角撑的钢筋高度齐腰,要绑扎到钢筋网底部的交叉点。严影小心地将双脚伸进田字形网格中,整个人弯曲贴住发烫的钢筋,手臂极力向下伸展。底部交叉点密密麻麻,不一会儿,刚拭去的汗水就又布满了额头。“最麻烦是绑扎箍筋,弯腰久了腰椎像要断了似的,有时突然直起身来眼前发黑。”她摘下安全帽透透风,额前的头发像是刚在水里浸过一般,“做惯了,胳膊够得到的地方还好,够不到的就得使劲弯腰。热是热,但也适应了。”
项目经理翟传令告诉记者,项目部科学调整施工安排,采取了“做两头、歇中间”的作业时间模式,每天早上上班时间提早到6时,干到上午10时左右休息,下午3时再开工,尽量让工人避开高温时段。工地还为工人添置了开水炉,也配备了防暑药品。
高铁新城回字形综合体新建工程总投资规模约8亿元,总建筑面积9.9万平方米,将围绕高铁站前公共服务,打造一座多功能商业综合体。为加快项目建设进度,酷暑热浪中,建设者们挥汗如雨、努力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