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方军:碧海丹心护通途
荣腾飞/文 王浩/摄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8月07日 第 04 版 )
人物简介
罗方军:
1973年7月出生,浙江嵊泗人,党龄17年,1994年8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为嵊泗县公安局交警大队驻沈家湾民警。荣立三等功1次,受嘉奖6次。
在东海之滨的嵊泗列岛,有一道藏蓝身影三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海上花园”的交通命脉。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沈家湾码头时,52岁的罗方军早已站在潮润的海风中指挥交通,警徽在他斑白的鬓角旁折射出细碎光芒。这位扎根海岛交通管理一线三十一载的老民警,足迹遍布嵊山、枸杞、泗礁、洋山,用实际行动诠释“三能”要求,在东海千屿间书写着人民警察的赤诚篇章。
图为罗方军在嵊泗沈家湾区域路面开展整治梳理,指挥来往重型车辆有序进出
深耕细作铸就专业标杆
“交通管理是要考验你的绣花功夫的,一针一线都要落在实处。”这是罗方军常挂在嘴边的话。在旅游旺季日均车流量超3万辆次的沈家湾码头,他独创的海岛“五步疏导法”让这个长三角重要陆岛交通枢纽的通行效率提升20%以上。他总结道:“一是早到,很多货车会提前一晚到沈家湾驻留等待航班,我就每天提前两小时到岗观察实际车流情况;二是勤记,我笔记本随身携带,记录着潮汐规律、大风天气、轮渡班次、旅游团动态等各种影响交通流量因素;三是布点,根据多方信息,布置各点位警力;四是疏导,对预见性拥堵点位及时补位;五就是复盘了,要对一天中出现拥堵、发生事故的点位进行标记,第二天重点巡逻。”
去年盛夏,面对单日最高4.5万人次的入嵊客流,他创新实施的“潮汐车道+预约分流”模式,保障了码头人车快速流转。嵊泗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增大,每年吸引不少外国友人饱览海岛风光,他流利的英语口语让老外都竖起大拇指。当同事追问他口语这么“溜”的秘诀时,他笑着指了指执勤服口袋里磨破边的《英语口语300句》。正是这种永不停歇的劲头,让他创下沈家湾事故自主处理率90%的纪录,被过往司机称为“定海神针”。
危难关头彰显先锋本色
“有罗师傅在,我们很心安!”这是三礁江中队年轻民警的集体记忆。2022年台风“梅花”来袭时,滞留车辆在14级风浪中排起三公里的长龙。罗方军带头冲向海边加固防浪堤,用身体作路标引导疏散车辆,被碎石划破的小腿在海水中泡得发白。当最后一批游客安全撤离时,这个铁打的汉子才发现自己因低血糖而双手发抖。
这样的冲锋场景贯穿着他的职业生涯。在追捕酒驾肇事逃逸人员时,他研判出嫌疑人换车、换衣服、换路线等多种情况,带领徒弟连夜追击5小时将其抓获。多年来,他累计处理3万余起交通违法,带出的5个徒弟全部成长为业务骨干,他总说:“警察的肩膀,生来就是要扛事的。”
忠诚履职践行初心使命
2025年7月,沈家湾码头因大风导致大量游客滞留。罗方军站在警车顶上,顶着海风连续喊话两个小时,嗓子都喊哑了。他不断向大家保证:“请大家放心,不把最后一位旅客送走,我绝不离开!”当他把最后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扶上返程班车时,虽然眼睛布满血丝,但眼神依然坚定。
从警以来,罗方军办公室抽屉里未开封的胃药,记录着他错过饭点的执勤;挂在更衣室那件洗得发白的执勤服,印证着31年的坚守。“选择了这身警服,就是选择了全天候的守护。”看着胸前那枚党员徽章,他的目光又转向窗外繁忙的车流。
潮起潮落,云卷云舒。当今年旅游旺季的汽笛再次响彻东海,罗方军依然坚守在沈家湾码头。海风在他额间刻下更深的沟壑,却吹不灭眼中炽热的信仰。在他身后,由他参与设计的一批新路正在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