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之留痕

静谧的古镇

紫鹰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8月05日 第 05 版 )

原先只知锦溪,却并不知“陈妃水冢”,此次专程去才恍然大悟。

往石牌楼进去,“满溪跃金,灿若锦带”斗大几个子似乎囊括了全部,其实遮遮盖盖还是流露出锦溪的殷实。一溪蜿蜒流淌而过,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水面,波光粼粼如霓裳插满珠片,倍加显出婀娜。咿呀咿呀桨声幽轧,小舟往返穿梭,行人争渡,谁能说不是一船金一船银?

一条笔直石板幽径,左边用冬青灌木与砖雕花墙点缀,几块石碑隔空镶嵌在断墙内,顶有瓦筒;右边一排围廊遮风挡雨下的土产店,生意寥寥,但路过的人总会自然而然问一句价钱,算是摸个底。

等一脚跨过第二座“水乡佛国”石牌楼,方才踏入锦溪腹地。迎面就是一潭湖水,外宽内窄,便是几条小溪汇聚于此。紧接着是一条S形弯曲的石板桥,把这五保湖剖开一角,高低与两岸齐平,没有跌宕起伏,没有桥栏,五人并肩尚有余的宽度,加上几只石雕避水神兽趴蝮在桥中镇守,顿时四平八稳。

桥内侧菱塘湾,水菱绿油油疯长到八月,已挤满大半个湖面,便有一只只菱盆划来,姑嫂们一边拿木板在盆边拨荡;一边随着菱盆漂浮水面左右旋转,嘴边不时用吴侬软语唱起《采红菱》。至此,记起曹雪芹“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描绘出盛世无饥馁,平安祥和的气氛油然而生了。

桥外侧陈墓荡,一处无比宽阔的莲池,荷叶繁茂时遮天蔽日十里,伪装了一湖水。仿佛一群体态轻盈的舞姬,一身青绿,黛眉弯弯,脸上蒙着桃红丝巾,妩媚中带着神秘,时而随风摇摆飘舞,时而集体旋转,一圈一圈,裙摆飞扬,丝巾刹那展开,便是一朵朵绽放的莲花,优雅至极。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由此窥见,宋孝宗和陈妃崇尚的儒家思想高洁品质。乱世之秋,痛失半壁江山的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只能以长江天堑割据,恰离岳飞被构陷惨死二十年,宋孝宗登基立志光复中原,追封岳飞为鄂国公,继而举旗北伐,但在符离遭遇金兵突袭,溃不成军……

南北拉锯战期间,性格爽直且能文能武的陈妃请缨参加北伐,不慎中箭,途经锦溪伤病不治而薨,孝宗闻讯失声痛哭,两天不思进食。深爱的陈妃之死,如断腕之痛,迫使孝宗改变策略,签订了“隆兴合议”专心理政富国。

几经勘查,周围众多水乡泽国环抱锦溪而四通八达,闹中取静,尤其南端五保湖一直风平浪静,背靠恬淡悠然的古镇,如同世外桃源。当初安静是宋孝宗首选,生怕战火厮杀、人间喧嚣叨扰了沉睡的陈妃,因此锦溪如今以幽静闻名。

陈妃墓更奇绝吊诡,这块恰巧从五保湖里探出头来的“独圩墩”给人一眼相中,四面环水流龙抱月,乃绝佳风水。浅水而立的“陈墓水冢”建成后,五保湖潮起潮落,“独圩墩”却从未被淹没过,更像是一叶漂浮在水面的孤舟。于是,民间无稽之谈四起,或说水冢下蹲着一只神龟,或说湖底有贯通东海的大洞……

文徵明有诗:“谁见金凫水底坟,空怀香玉闭故人。”惊叹把墓葬于水底,闻所未闻,腹诽凭吊拒人千里,甚至嘲笑孝宗“君王情爱随流水,赢得寒溪尚姓陈”。唯有高启善解人意,有诗:“江底有龙成穴地,水中无辇到泉扉。”尤其揣摩透了孝宗的一片至真至爱,致死不让陈妃独自奔赴黄泉。

依我看,这陈妃生前钟情于弱水三千,水能载舟亦可覆舟,爱水如爱民,她自然而然挺身而出去抗金,锦溪并非偏僻青山翠微,而是到处弥漫和缭绕着人间烟火,有水有民,该是许了她的心愿。

陈妃爱水更爱莲,水与莲不可分割。远远一座细长古莲廊桥像根直线把莲池围住,中间隆起梯形拱桥,平淡之间突兀褶皱,廊顶托着两阶飞檐翘角如大鹏展翅,贴着湖面飞来。平静似镜的湖水,蔓生着红莲,添上廊桥细腻入微的“长寿锦”木雕屋檐、扶栏、翘角,好像一幅水墨工笔。

古莲廊桥一端连接香火缭绕的“莲池禅院”,陈墓水冢与寺庙隔水遥望,一寺僧侣受命于宋孝宗,为陈妃念经诵佛超度已八百年。如今寺内殿堂廊庑、宝阁岑楼以及琴堂画舫一应俱全,寺外也修葺簇新,仿佛当年众僧垒石建寺、挖池种荷的情景再现。

既然称“古莲”,其莲藕根基必然是繁衍不断,绵延至今。又想到了莲藕之身,哪吒自刎后幻化成一缕魂魄,太乙真人用一截鸿蒙轮回莲藕使他起死回生。于是,人间便有了莲藕重生的传说,陈墓荡淤泥里布满盘根错节的莲藕,枝枝蔓蔓早已缠绕着水冢,就等元始天尊一句往生咒。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莲花八月绽放得煞是热闹,一座静谧的古镇,一湖喧闹的荷花,如此反差。静寂不是孤单,不能等同于凋零,说不定,陈妃早已往生轮回隐匿于人间,就是隔岸跨在溪水里洗藕的姑嫂;就是邻窗驮着孩子尽情玩耍的少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