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副总:打通产才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海客谈 | 一海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8月05日 第 04 版 )

目前在我省已有252名高层次人才以“科技副总”的新身份跨界奔赴企业一线,仅舟山就有7位专家精准入驻当地企业。他们拥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肩负着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使命,将实验室的智慧直接注入产业一线(据“竞舟新闻”7月27日报道)。

舟山作为典型的海岛地区,面临高层次人才引育难、创新资源匮乏等瓶颈。“科技副总”机制通过构建“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的结对合作网络,有效破除了产学研壁垒。当教授变副总,实验室成果不再束之高阁,企业难题直接转化为科研课题,一条产才共兴、相互滋养的新路径愈发清晰。

当前复杂的外部环境,更凸显了“科技副总”机制的价值。面对压力,我市一些中小企业创新动能不足、研发投入受限,深陷“无人可用、无技可依”的困境。而“科技副总”带着“先使用后付费”的科技成果许可模式入驻,既降低了企业创新门槛与风险成本,又推动形成“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题”的良性创新闭环,为企业开辟了突围路径。

然而,要让“科技副总”扎根企业开花结果,仍需在政策设计与配套服务上向实处着力。

首先要提升供需匹配精准度。这一点德清县的做法值得借鉴。其系统梳理企业需求,与高校科研机构协同推进“需求一并征集,专家一并推荐”,促成企业与科技人才签约。为此,我市相关部门需建立动态更新的企业需求库和人才信息库,破除信息壁垒,避免“拉郎配”,实现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

其次,构建系统化、强有力的激励与保障体系。通过设置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池”,放宽社保等刚性要求,集成人才工程、金融服务、项目申报等多维度支持,配备“一对一”服务专员等举措,让人才轻装上阵,专注创新。

最后,建立人才与企业双向成就的长效机制。推动校企共建或互建研发机构,鼓励“科技副总”不仅做技术专家,更成为“创新经纪人”,链接更多科研团队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形成协同创新合力。

总之,舟山7位“科技副总”走进企业,带去的不仅是解决当下问题的技术方案,更是孕育“产才共兴”希望的种子。唯有人才与企业共成长,学术论文与市场产品相成就,才能迎来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满园春色,在实现海岛高质量发展征程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