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海工唯有创新方能致远
海客谈 | 阿培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8月05日 第 04 版 )
今年上半年,我市船舶工业产值实现275.3亿元,同比增长26.6%。其中,造船实现产值140.4亿元,同比增长40.5%,重点船企订单已排至2029年,有力支撑我省稳居全国造船前三。同时,上半年全市修船2374艘,实现产值134.8亿元,同比增长14.8%,5家企业位居全球修船前10强,舟山作为国际最大船舶修理改装基地的地位得到业内普遍认可(据《舟山日报》7月30日报道)。
舟山船舶海工行业近年来逆势崛起,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应在意料之中。而相对于产值的增长、排位的前移,科技投入的增加、研发能力的提升显然更令人感到踏实,因为唯有创新方能致远。
舟山船舶海工经历过转型升级的阵痛,而眼下正呈现出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指资源或优势会进一步向已具备优势的一方集中的现象,这种两极分化趋势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国际船东选择船舶修造基地遵循的是利益最大化原则,品质优、成本低是基本考量,这就必然导致技术领先者门庭若市,技术落后者门前冷落。市场竞争就是这么残酷,一旦呈现弱势就会每况愈下,发展愈发困难,因而目前处于优势地位的舟山船舶海工仍需居安思危,不断进取。
马太效应虽然具有惯性,但也并非不可逆。舟山船舶海工如今的辉煌正是逆袭得来,唯有依靠不断的科技创新来带动产业创新,始终保持领先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值得欣慰的是,目前舟山已有“舟山中远”“万邦重工”“欣海设计”等多家企业研究院,船舶海工“两新”深度融合有望再上一个新台阶。
“长宏国际”今年上半年产值已突破50亿元,综合实力名列全国民营船舶企业第三。产能提升的背后是创新驱动,该企业近年来投资约1.2亿元建设智能车间,关键工序自动化率超过75%,机器人、AI管控系统在焊接喷涂、生产统筹管理等环节逐步推广,近日已入选2025年第二批认定的舟山市企业研究院培育名单。“华丰船舶”也在智能赛道上不断提速,今年上半年设备投入就超4000万元,创新实现了全链条数字化管理,融合物联网传感器与AI算法,使事故预警响应速度提升70%,还引进水射流清理机器人、坞底除锈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逐步淘汰高能耗老旧器械,生产效率显著提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重要论断为新形势下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当下的重点任务。立足于长远发展,舟山船舶海工理当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以及“人工智能+”行动,大力培育未来产业。
我市在推进重点船舶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智能化升级的同时,将依托先前出台的《支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系列帮扶政策,在船舶海工方面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统筹抓好整改和提升,有力推进落后产能出清,加快提升造修船能力,拓展高附加值船舶修造。在此基础上,全力招引以船舶设计和船用配套企业为重点的标志性产业链项目落地,攻坚高端船舶设计,组建省级船舶设计院,推动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如此赋能添力,舟山船舶海工必将在创新驱动下强者恒强、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