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警方动态
普陀:智慧巡控体系破解海岛治理难题
陈佳妮 刘宇翔/文 邵宇翔/摄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7月31日 第 04 版 )
图为无人机在港区开展日常巡逻工作
夜色如墨,浪涛拍岸。前不久,一艘可疑货船趁着夜色,穿行在普陀东极海域。然而,它并未察觉高空之上,一双锐利的“眼睛”早已将其锁定———普陀区公安分局的警用无人机如同无声的猎鹰,在暗夜中盘旋。
高清变焦镜头穿透夜幕,将船只甲板人员活动、货物堆放形态等关键细节实时回传至后方指挥中心。证据链条清晰呈现,一张海上缉私大网旋即收拢。在无人机的全程伴飞监控与证据固定下,涉案人员被控制,大量涉案物品被依法查扣并销毁。
这场雷霆行动,是普陀公安构建的海岛立体智慧巡控新体系效能的最佳注脚。作为拥有744个岛屿、6269.4平方公里海域的“渔港之都”,星罗棋布的岛屿曾是警务工作的天然屏障。随着海岛旅游与海洋经济勃兴,人流物流激增,传统警务模式在奔波于岛屿间时愈显力不从心。变革应运而生。
“20分钟变2分钟”速度改写海岛救援
“时间就是生命”在海岛有着切肤之感。
“我们最近的一个小岛登步岛,出警过去最快也要20分钟。”普陀区公安分局巡特警大队大队长楼磊说,远一点的岛六横岛,就要看船班、天气,宝贵的救援或处置时间在奔波中流逝。
如今,分布在普陀群岛关键节点的14处智能无人机巢和36架各型警用无人机,改写了这一困境。
去年5月10日深夜,六横岛一位王姓老人外出未归,家属心急如焚。接警后,警方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搭载先进热成像镜头的无人机迅速升空,在超视距飞行模式下,如同拥有“夜视眼”和“千里眼”,对老人可能走失的山林区域进行地毯式搜索。很快,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微弱但清晰的热源信号。无人机精准悬停定位,地面警力循迹而至,在杂草丛生的山地找到了摔倒的老人,及时将其救起送医。
速度优势在生命救援中屡建奇功,截至目前,使用无人机开展各类救援26次。无人机的高效搜索,将传统“大海捞针”式的盲搜,变成了精准定位的“点穴”救援,极大提升了成功率,降低了搜救成本。
“空中信使”跨越海浪的便民纽带
在普陀,无人机更是化身为连接星散岛屿、服务民生的“空中信使”,有效破解了海岛居民办事难、物流成本高的“老大难”问题。
去年9月,普陀公安进行了一次意义非凡的飞行。183张刚刚在小干岛行政服务中心制作完成的居民身份证,被装入特制的无人机货舱。伴随着旋翼的嗡鸣,无人机依次降落在蚂蚁岛和桃花岛的指定接收点,全程飞行仅耗时15分钟。
当蚂蚁岛的陈大伯从民警手中接过还带着飞行余温的身份证时,惊喜万分:“以前办个证,来回坐船大半天,现在这么快就拿到了,真想不到!”这一创新性的“跨岛送证”服务,彻底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海里”。
今年2月的一次油品送检任务,则更显经济价值———无人机从浙江自贸试验区舟山片区的普陀东白莲岛油库起飞,穿越16公里的海空,仅用20分钟便将关键油样送达沈家门街道的无人机起降点。这趟飞行,将原本依赖船舶运输需要1至1.5天的漫长等待,压缩至“一杯咖啡的时间”,运输成本更是降至传统方式的十分之一。这条高效、低成本的“低空物流走廊”,为海岛经济注入了新动能。
目前,普陀公安正着力构建由大岛辐射小岛的“15分钟办事服务圈”,让更多海岛居民和企业享受到科技带来的高效与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