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彪:高墙内的“马拉松”跑者
王周飞/文 丁庆华/摄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7月31日 第 04 版 )
图为胡金彪在进行视频巡控
人物简介
胡金彪:
1965年8月出生,江苏高邮人,党龄36年,2004年10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为定海区看守所民警,获嘉奖1次。
从1983年投身部队,到2004年脱下“浪花白”军装换上“藏青蓝”警服,扎根派出所17年,再到2021年调入看守所成为巡控民警,胡金彪用四十二年的光阴,在平凡的岗位上跑出了一场忠诚无悔的“人生马拉松”。他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沉淀出金子般的光彩。
忠诚,是永不褪色的起跑线
“在部队保卫海疆,在地方守护街巷,都是为人民站岗。”2004年转业,面对多个岗位选择,胡金彪毫不犹豫填报了基层派出所。这朴素的心声,源于他21年军旅生涯铸就的忠诚底色。
在海军后勤岗位上,胡金彪的“战场”是物资仓库、灶台锅炉和运输车辆。21年间,他经手物资单据超12万张,累计物资8000余吨,从未出过半分差错。
转业到环南派出所后,这份忠诚迅速转化为了服务百姓的具体行动。他沉入社区,把化解邻里纠纷、守护一方平安的琐碎日常,当成了自己新的人生赛道。久而久之,那份可靠与热忱,让他成了辖区群众口中亲切的“彪哥”。让他印象最深的还是5年前那场棘手的漏水纠纷。住户张某外出忘关水龙头,长时间渗水导致楼下5户家庭出现不同程度受损,大家要求张某赔偿30余万元,而张某宁愿被拘留也不愿赔偿。胡金彪了解情况后,挨家挨户上门走访,倾听诉求、安抚情绪,前前后后跑了不下10次;又6次召集5户受损居民和张某一同协商,耐心细致地分析责任、核算损失、寻求平衡点。最终,他凭着那股韧劲和公心,逐一化解了各方心结,促成了令各方都能接受的赔偿方案,一场眼看就要升级的冲突,在他手里化干戈为玉帛。
责任,是高墙内的耐力跑
2021年10月,56岁的胡金彪迎来职业生涯的又一次转变———调任看守所成为巡控民警。日均12小时紧盯监控屏幕,每半小时步行巡查监区通道,工作强度大、压力重且枯燥乏味。面对“快退休何必吃苦”的劝说,他坚定回应:“组织需要就是命令,最后一班岗,更要站得稳、守得住!”
巡控工作看似重复,却不容丝毫松懈。胡金彪给自己定下规矩:巡查时脚步要稳、眼神要利、耳朵要灵。今年2月6日凌晨3点,胡金彪像往常一样盯着监控屏幕,他发现某监室一名在押人员张某突然全身如弓弦紧绷———17年社区经验练就的危机嗅觉让他瞬间警觉:癫痫发作了。他立即按下对讲机,快步抵达监室上方。“注意保护,防止咬舌!解开衣领保持呼吸!”他高声提醒监室里的其他人员,指令清晰果断。很快医疗组到达现场,张某逐渐恢复意识,监所秩序井然。
传承,是奔向终点的精神接力
胡金彪热爱奔跑。褪去警服,换上跑鞋,他如同换挡的引擎,充满活力。从2015年首次参加舟山马拉松至今,十年间他收获了43枚马拉松完赛奖牌。最令人惊叹的是,在58岁“高龄”,他还在杭州马拉松上跑出了3小时18分34秒的优异成绩,这不仅刷新了个人纪录,更在同龄跑者中的佼佼者。
他将马拉松精神融入高墙内的坚守。“巡控就像跑马拉松,不能光靠一时冲劲,要的是持久的专注力、坚韧的意志和稳定的节奏。”即使在监所封闭执勤期间,他也带着年轻民警们在监区有限的空地上开展“特训”,用跑步健身鼓舞士气,传递着积极向上、永不言弃的生活态度。
临近退休,他把自己多年练就的“火眼金睛”观察法、处置突发状况的冷静心态,像交接马拉松接力棒一样,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后来者。他告诉年轻民警:“看守所的工作,安全是底线,必须多一分细致和坚持。”
从“浪花白”的海风里跑到“藏青蓝”的街巷中,从家长里短的社区到高墙之内的监区,他用四十二年如一日的奔跑,丈量出一条平凡却闪耀的人生马拉松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