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老赖”问题关键要靠法律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7月29日 第 04 版 )

H 海客谈 李海州

近日,我市一则“收到拘留预警后他连忙还了债”的新闻引发关注。失信被执行人刘某施欠五金店货款11万元,经法院调解后仍拒不履行,甚至逃回河南老家。直到法院发出《预拘留通知书》,他才迅速还清剩余6万元债务(据舟山日报》7月18日报道)。这起典型案例,生动展现了法律威慑对“老赖”的立竿见影之效,唯有法律强制手段才能真正实现“案结事了”

“老赖”不还钱,存在“躺平”心态根源在于多重认知偏差与现实困境的叠加。不少老赖像刘某一样,认为“躲一时是一时”觉得债权人“耗不起"“找不到”,甚至天真地以为“抓起来也没钱还”,把法律的警告当耳旁风。有时在拘留预警等强力措施介入前,部分“老赖”仅面临催款压力,缺乏即时性惩戒,导致拖延成本远低于还款成本,形成“拖得越久越有利”的错误认知,忽视了法律对恶意逃避债务的严厉追责,甚至不懂“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可能构成犯罪。

而法律之所以能成为治理“老赖”难题的有力利器,在于其兼具刚性与精准性。法律明确界定了“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后果,从纳入失信名单、限制高消费,到罚款、拘留,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形成了梯度化的惩戒体系。刘某案中“拘留预警”恰是“梯度惩戒”的关键一环,尽管未直接采取强制措施,但以明确的法律后果打破其侥幸心理,既维护了司法权威,又保留了债务人主动履行的空间,实践证明其可行性与有效性。

用法律解决“老赖”问题,需构建“提前预防、高效执行、惩戒修复”的全链条机制。

首先,强化预惩戒机制的提前介类似刘某案中的“拘留预警”可进入。一步扩大适用范围,对有履行能力却拖延的“老赖”,提前送达法律后果告知书,明确“不履行将面临的具体措施”用清晰的预期倒逼其主动履约,这样的预警措施既能促使履行,又避免“用力过猛”。

其次,提升执行效能,打通“最后一公里”。要依托大数据技术强化财产调查,精准锁定“老赖”的隐匿资产;针对跨区域“躲债”现象,建立更高效的异地执行协作机制,像刘某从我市逃回河南后,法院仍能通过联动机制传递惩戒信号,这种“无缝衔接”需常态化。

最后,深化联合惩戒,让“失信寸步难行”。除了司法惩戒,还应推动将法院失信名单与金融、市场监管、社保等系统联动,限制贷款、招投标、高消费等形成“一次失信、处处受限”的社会氛围。当然也要探索“信用修复”机制:对主动履行者给予信用修复机会,体现宽严相济。

刘某案的结局证明,解决“老赖”问题不能依赖道德说教或债务人自觉,必须依靠法律刚性。唯有法律以明确的规则、有力的执行、严厉的惩戒,才能打破“耍赖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困局,最终推动“不愿赖”的诚信社会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