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放了之”到“科学护生”

阿蒲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7月27日 第 02 版 )

  海客谈 阿蒲

  执法部门在朱家尖海域拦下386.5公斤违规放生的青蟹、黄姑鱼,再次提醒我们:放生这份承载善念的传统,若脱离科学轨道,很可能异化为生态隐患。尤其在普陀山这样的佛教圣地,如何让千年放生习俗与现代生态理念接轨,值得深思。

  这份深思,首先应落在填补制度约束的空白上。当前不少地方对放生的规范仍存空白,使得一些放生活动成了“想放就放”的随性之举。巴西龟、“清道夫”等外来物种借着放生之名肆虐本土生态,正是约束缺失的直接后果。当务之急是完善地方性水生生物保护条例:一方面明确划定“放生黑名单”,将已造成入侵的物种坚决拒之门外,对违规者按情节轻重实施分级处罚;另一方面动态更新“适生白名单”,像大黄鱼、梭子蟹这类契合本地生态的物种,需每季度结合海洋评估调整公示,让放生者有据可依。

  当然,“堵”住违规放生只是基础,“疏”导民间的放生需求才是关键。这亟需科学服务的有效引导。不妨在东港、朱家尖等海域设几个“科学放生示范点”,配足生态专家和专业团队,从物种检疫到放流时机(比如避开鱼类繁殖季)、海域选择(浅滩湿地显然比航道更合适),全程给出专业建议。要是能搭个“浙里护生”线上平台,让大家随时查资讯、约服务,想必能减少不少盲目操作。

  然而,无论是制度的约束还是服务的引导,其成效最终都依赖于公众护生观念的深层转变。这需要“传统智慧+现代知识”的双管齐下。普陀山的寺庙不妨与环保组织合作,在法物流通处设个“护生角”,摆上《海洋生态保护图解》《佛经里的护生智慧》等相关资料,把佛教理念和生态知识结合着讲,信众听着也亲切。社区和学校也能出份力,如开展“护生实践月”,让居民去滩涂拾垃圾,让孩子们看近海物种变化,亲身体验比空讲道理管用得多。

  唯有当制度划出清晰边界、科学提供精准指引且护生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之时,我们才能深刻体悟到,护生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一放了之”,其本质在于对生命规律的敬畏与遵循。古语“数罟不入洿池”所昭示的可持续智慧,与今人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遥相呼应。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放生这一古老仪式方能挣脱盲目窠臼,让那份向善之心真正结出可持续的生态之果。毕竟,真正的慈悲,其根基从来都离不开对规律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