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海丝”浙韵
——《浙江海上丝路史话》对地方性海洋史图景的重构
许成国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7月19日 第 02 版 )
□许成国
坐在半澜居,翻阅石一民、沈燕娜的《浙江海上丝路史话》,在书页翻动中,我似乎能听见竹屿涛声从远处响起。我承认,作为来自岱山的文史爱好者,我的目光常常被当地的“洋生”“贡盐”、渔民号子或是某渔村的家族变迁所吸引,然而,此刻,这部《浙江海上丝路史话》却将我的视线拉向了更广阔的海域——原来自己所生活的舟山群岛乃至岱山,曾是“海上丝路”这个宏大历史叙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近些年来,对“丝绸之路”的探究方兴未艾,“海上丝路”这一海洋文化的重要纽带越来越为学人、专家所重视。但在不少的叙事中,“海上丝路”往往更多着眼于几个著名港口之间的线性连接,茶叶、瓷器的出口,两浙市舶司的设立,明清三五百年的“海禁”,更多的是学术研究氛围,而石一民的《浙江海上丝路史话》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历史图景,氤氲着大众阅读的烟火味。他笔下的浙江“海上丝路”是一个复杂的海洋文明生态系统,揭示了浙江在中国“海上丝路”上的重要地位,翔实叙写了六横双屿港、定海沥港等在“海上丝路”上的历史场景,还原了从史前时代到清前期特别是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繁荣景象。
石一民特别看重的浙江先民“与海共舞”的概念,原来重要的不仅是那几个大港,还有像岱山404个岛屿、126个海礁这样的海岛网络,它们共同构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毛细血管系统”。
书中对明代“海禁”政策与私人海上贸易之间关系的分析极为精彩。石一民没有简单地将“海禁”政策简单化,而是深入剖析了引发这一政策产生的触发点“秀山之乱”,以及在此背景中东南沿海地区民间私人贸易活动的韧性——尽管朝廷再三阻滞、封锁,但浙江沿海先民在政策夹缝中维持海洋生计、发展私人贸易,直至“倭寇”为患。这种视角对地方史研究极具启发意义——海洋活动从来不是孤立的地方行为,是整个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书中也从历史资料缺失的角度讲到了“徐福东渡”,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见解。虽然学术界对“徐福东渡”说还存在争议,但作者认为徐福入海寻仙药的故事,经过千余年的变化发展,到唐宋时已成为一种内涵极其丰富的文化标识,因此在浙东岱山等地出现了不少与徐福活动的遗迹和传说,而这正是唐宋以来浙东对外海上贸易逐渐繁荣的反映。
《浙江海上丝路史话》最打动我的是其对中外历史人物及作用的挖掘。作者不仅关注成寻、徐兢、一山一宁这样的人文使者,更将目光投向日本遣唐使、高丽使行馆、海商王直等人物,投向《诸蕃志》《舆地图》《瀛涯胜览》等古籍,通过梳篦这些,重建了这些角色在“海上丝路”中的真实样貌。这种从“形而上”观照、“形而下”着笔的研究方法,启示了更多人,历史不仅存在于官方的宣传话语中,更蕴藏在诸多的历史档案、民间记忆和生活方式里,海洋史话同样如此。
作为岱山人,阅读此书时最强烈的感受是对舟山群岛地方认同的重新建构。石一民将浙江海上丝路置于全球史视野中考量,却始终扎根于学术古籍和地方文献。这种“全球视野、地方深耕”的研究方法,也给我们地方文史爱好者作了一种示范。书中对岱衢洋历史地位的表述,尽管是点到为止,但还是让我更深地从世界海洋文明的角度理解家乡的海洋历史价值。任何地方不是被动接受传统历史叙事的地方配角,都可以主动参与塑造海洋历史文化的主体,哪怕衢山从大局认识来说是“边缘海岛”,但对某个具体历史进程中而言也不可忽略的场域,也有自己独特的光彩。
《浙江海上丝路史话》的另一个价值体现在其对多学科方法的重视以及融合运用上。作者不仅运用传统历史文献学方法,还结合了海洋考古学、人类学、航海学等多学科视角。这种深层的文化互动、跨学科的视野对地方文史研究尤为重要——我们岱山的渔民号子、“贡盐”、渔民画、打莲湘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需要这样的多维解读才能彰显其完整的意义。作者对日本所藏宋代《舆地图》研究的章节,让我想起岱山人至今仍在讲的“淘老古”,想到岱山岛屿名的历史来由,对这些活态遗产突然间获得了全新的解释维度。
《浙江海上丝路史话》显示出深刻的现实意义。全书没有陷入简单的历史类比,而是以严谨的学术研究、规范而活泼的语言揭示了浙江“海上丝路”在中华民族漫长岁月中的地位,以及本地域与朝代与东北亚及至与世界之间的复杂关联,既展现了历史上海洋中国的开放基因与封闭因素,也客观分析了海洋贸易、海洋文化的制度性局限。这种大历史研究观对今天思考“海洋强市”的建设极具参考价值:必须找到舟山这片波浪家园在新时代海洋发展战略中的定位,不仅要挖掘舟山群岛海洋文化的历史荣光,更要理性认识历史经验在当代“八八战略”背景下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启示与边界。
掩卷沉思,《浙江海上丝路史话》给予我的不仅是具体的历史知识,更是一种全新的海洋史观,帮助我们突破认知海洋文明的“海岛心态”。原来,我们浙江乃至舟山的海洋文明历史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岛屿叙事,而是中华乃至世界海洋文明交响乐中的一个独特音符,这或许正是此书的双重启示:既要立足地方深耕细作,又要胸怀海洋放眼全球;不要陷入地方细节而缺乏宏观勾连,而应将地方知识融入更大历史图景来研究,在更广阔的海洋文化圈中定位自己。
此刻,站在岱山岛上远眺东海,这片曾经承载着无数历史故事的蓝色疆域,在我眼中已呈现出全新的意义。在全球化与地方性张力日益显著的今天,《浙江海上丝路史话》这种既能深入浙江海洋文化肌理,又能连接东北亚乃至世界岛屿脉络的海洋经济文化交流史研究,或许正是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的重要锁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