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海洋科技创新赋能绿色低碳发展的舟山案例与启示
俞思彤 全永波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7月16日 第 03 版 )
□俞思彤 全永波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能源紧张和环境恶化,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可持续发展挑战的核心战略。中国一直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为了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并启动了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
舟山是一个典型的海洋城市,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在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布局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海洋科技创新则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舟山以海洋资源为基底,通过能源转型、产业升级、生态治理与制度创新,成为全国海洋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标杆,为“双碳”目标提供了海岛模式的经验输出。
舟山市海洋科技创新的现状
发展海洋经济最关键、最紧迫的在于科技创新。今年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近年来,我国海洋领域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为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作为国家级海洋经济示范区,舟山在海洋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涵盖清洁能源开发、海洋装备制造、数字技术应用、蓝碳经济及政策创新等多个领域。其中,LHD兆瓦级潮流能发电项目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商业化运行的潮流能项目,入选国际能源署全球海洋能20大亮点工程;普陀区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海上风电制氢示范项目,探索“风—氢—储”多能互补模式,推动绿氢炼化技术落地;鱼山绿色石化基地年炼油能力超4000万吨,引入CCUS技术年封存二氧化碳超10万吨,推动石化行业低碳转型;宁波舟山港通过区块链技术优化储运流程,降低物流成本;舟山“红葫芦”固废收运平台实现23种固废收运全覆盖。舟山市通过“技术突破—场景应用—政策协同”模式,构建了覆盖清洁能源、高端装备、绿色产业与数字技术的立体化创新生态。
未来,舟山将进一步深化东海实验室研发、蓝碳国际标准制定等前沿领域,巩固其在海洋科技创新中的引领地位。
舟山市绿色低碳发展与海洋科技创新的结合
在推动绿色低碳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海洋科技创新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浙江省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国家级海洋经济示范区,舟山积极响应省级政策,将海洋科技创新作为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路径,在清洁能源、污染治理、能源效率提升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1.海洋能“深海绿电”案例
舟山市在海洋能领域的创新实践是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由国家海洋局支持、林东团队主导研发的LHD潮流能发电站,通过将海洋潮流能转化为电能并直接并入电网,成功突破了大功率发电、稳定发电、并入电网的三大难题,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海洋潮流能开发的里程碑式项目。该项目采用“平台式+模块化”设计,解决海上安装、运维及电力输送难题,并首创动态密封技术,提升设备稳定性。舟山通过LHD潮流能发电等重大项目的持续突破,不仅实现了全球领先的兆瓦级潮流能商业化运行,更构建了“海洋能+风电+氢能”的多能互补体系。这些实践显著提升了我国在海洋能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同时通过产业链延伸和蓝碳经济探索,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并进。
2.海洋牧场 “蓝色粮仓”案例
舟山市在海洋牧场领域的创新和实践是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的生态与经济协同引擎。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海洋牧场建设,农业部于2017年发布《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规划(2017~2025年)》,提出通过人工鱼礁建设、增殖放流等手段,修复渔业资源,推动渔业转型升级。舟山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结合地方实际,制定了《舟山市海洋牧场建设规划》,推动全域海洋牧场建设,涵盖中街山列岛、马鞍列岛、白沙、桃花、六横等重点区域,形成了多点布局、功能多元的海洋牧场体系。舟山岛屿2085个,区域总面积2.22万平方千米,其中海域面积为2.08万平方千米,其“大岛集聚、小岛分散”的空间形态,为海洋牧场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条件。
在普陀、嵊泗海域打造“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运用“5G+AI”技术构建海洋生态监测网络,部署200余个水下传感器和无人机巡检系统,实时监测水质、鱼群迁徙轨迹。创新“模块化人工鱼礁”技术,采用3D打印珊瑚礁结构,使鱼礁附着生物量提升60%,鱼群密度增加45%。
近年来,舟山已持续投入人工渔礁超26.8万空方,建设海藻场10.3公顷。通过海洋牧场的生态修复和资源增殖,舟山市的渔业捕捞逐步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确保未来渔民的生计和渔业资源的长久利用,并为全国其他地区的海洋牧场提供了成功的示范。
3.蓝碳经济“生态金库”案例
舟山市在蓝碳经济领域的创新和实践是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的生态价值与经济增长双轨驱动。
国家将蓝碳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整体战略。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出,要推动生态资源权益交易。健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探索碳汇权益交易试点。2022年实施的《海洋碳汇核算方法》行业标准为蓝碳量化提供了科学依据。由浙江海洋大学严小军团队研发的“PE硅胶复合浮球”明显提升了养殖浮球的抗风浪能力,项目研究出的浮球寿命是传统泡沫浮球的3倍以上,从源头切断了微塑料污染。在严小军团队参与制定贻贝养殖碳汇核算标准中,通过对舟山嵊泗贻贝养殖区的长期研究,发现贻贝养殖不仅通过贝类壳体固碳,还能通过调控生态系统中的藻类和微生物群落,形成“贝—藻—菌”协同增汇机制。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碳汇核算仅关注单一化学过程的局限,从生态整合视角构建了新的碳汇预算框架。
在这两个项目中可以发现浙江海洋大学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构建了“生态修复—清洁能源—蓝碳经济”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其项目不仅解决了传统产业的污染问题,还通过能源替代和碳汇交易机制,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双赢。
舟山市海洋科技创新赋能绿色低碳发展的启示
1.坚持技术创新驱动绿色变革
要以海洋技术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发展就要突破清洁能源、生态修复和数字监测三大核心技术,构建“技术—产业—制度”协同创新体系。重点发展海上风电、海洋能发电、低碳航运等绿色能源技术,研发生态养殖等环境友好型产业技术,应用卫星遥感、区块链等数字化手段实现精准管控。通过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平台、完善绿色技术标准体系、创新市场化推广机制,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推动海洋经济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2.平衡海洋经济“生态保护”与“产业增值”
海洋经济要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增值”的平衡,必须建立“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要实施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空间规划与产业准入制度,发展海洋牧场、蓝碳交易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强化生态修复与清洁生产技术支撑,如舟山通过人工鱼礁建设、增殖放流恢复渔业资源,实现“风渔互补”。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体系。通过将生态价值纳入市场定价、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协同共赢,最终走出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海洋实践路径。
3.保持全球视野,以开放合作撬动技术迭代
坚持全球视野下的开放合作撬动技术迭代,关键在于构建“国际研发协作+市场共享+标准共建”的开放创新体系。舟山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通过参与国际能源署海洋能合作计划(IEA-OES),吸收全球技术经验并输出中国方案,最终研发出世界领先的兆瓦级潮流能机组并获国际认可。中国与欧盟等建立蓝色经济合作机制,共同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未来我国更要以多边合作突破技术壁垒,降低重复研发成本,最终形成“技术共研—成果共享—产业共兴”的协同创新格局,加速绿色技术扩散与应用效率。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研究成果(24VHQ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