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的2025年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解决方案应用推广大会上,舟山智慧化一站式口岸监管服务平台获评重点推荐应用案例,并向全国口岸单位推广——
舟山智慧口岸是如何炼成的?
陈逸麟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7月04日 第 01 版 )
□记者 陈逸麟
“舟山探索的典型解决方案和应用案例,将为全国智慧口岸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6月26日,在2025年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解决方案应用推广大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给予舟山智慧化一站式口岸监管服务平台这样的评价。
这个集成数字口岸、江海联运、海事服务共200余项口岸服务事项的平台,联通了全市所有口岸管理部门,首次实现外轮从进港到出港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作为舟山智慧口岸的重大突破,该平台可为外轮进出舟山带来哪些便利?舟山的智慧口岸又是如何炼成的?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数智”变革势在必行
从“厚厚一摞”到“动动指尖”
2017年,浙江自贸区在舟山正式挂牌,舟山被赋予打造油气全产业链的国家战略任务。全力发展保税船燃加注,就是重要抓手。但当时,对于在舟山加油,船东和企业并不看好。
“来舟山加一次油,各种材料文件要准备厚厚一摞,最要命的是,海关、边检、海事等部门都要跑一遍,办个进出港手续就要一天。”对于当年的场景,中国舟山外轮代理有限公司外勤负责人蒋涛记忆犹新。
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势在必行!口岸业务千头万绪,如何破题?线上集成!
2019年,我市港航部门联合海关、边检、海事等口岸部门,共同打造了保税船燃加注“一口受理”平台,历史性地将保税船燃加注的仓储、供油、货代、船代等企业和海关、边检等管理部门通过平台一点接入,企业可一次性提交满足口岸监管部门要求的格式化单证和电子信息,监管审批结果也通过该窗口反馈给申报人,实现“一窗通办”。
“通过这个系统,保税船燃加注全业务流程办结时间缩短了1/3以上,这次尝试的成功,也为我们接下来的优化提供了经验。”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林瑜说。
除了加油外,国际船舶在舟锚泊期间,还有诸多业务需求。2020年,我市趁热打铁,上线了舟山船舶供退物料通关服务平台,“一口受理”模式拓展至生活物资、船配物资、处理油污水等报关业务,大大方便了国际船舶往来舟山。
次年,我市总结前两年的建设经验,整合两大平台,推出舟山数字口岸综合服务和监管平台,集成了保税油加注、物料供应、船情核查、业务协同、供应船舶管理、统计分析等36项服务项目,成为全国首个融合地方特色业务的综合型口岸服务平台。
三年深耕,舟山让国际船舶报关从“厚纸堆”跃入“指尖时代”。这并非是自上而下的机械推动,而是从一场实际需求出发的“数智”变革。
“监管高效到位了,才能一步步对标国际大港。可以说,智慧化是舟山港口发展的必然选择。”林瑜说。
这条路上,舟山还在继续向前迈进。
重塑平台监管模式
从“各管各”到“手牵手”
舟山数字口岸综合服务和监管平台上线后,国际船舶在舟山开展业务从原先的多次跑,变为了“最多跑一次”。而从“1次”到“0次”的改革,最为艰难。各监管部门内部系统虽已接入,但数据不互通,让线上精细化监管难以落地,无法满足舟山港域实际操作的需要。
“就拿锚地供油业务来说,提油、靠离泊、加油等各个环节,监管的部门、科室都不同,每个环节的数据要求也不同。在一些特定环节,要么船东、船代带着资料跑一趟,要么监管人员上船核验。”林瑜向记者描述了当时的困境。
要破解这个难题,必须打通所有口岸部门间的数据壁垒,重塑一个完整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体系。而这正是舟山智慧化一站式口岸监管服务平台的设计思路。
6月30日下午4时09分,舟山智慧化一站式口岸监管服务平台数据指挥大厅收到“恒鸿11”轮的离港申请。而这条信息旁边,海关、边检、海事、港航共计12个灰色色块被陆续点亮,约半个小时后,所有手续审批完毕。
“每一个色块都是一个监管或审批环节,黄色表示正在进行中,绿色表示已通过,数据自动上传,全市所有口岸部门间彻底打通,哪一个环节卡了壳,一目了然。”林瑜介绍。
流畅运转的背后,是一年多的数据攻坚。就拿上传船员证照片这样一个基本环节来说,不同部门的系统可识别的图像质量不同,有的最大3兆,有的4兆,若因1兆之差无法上传图片,整个线上数据链条就会断裂。而全市口岸部门像这样待优化的事项多如牛毛,只能耐心地一遍遍沟通、调整。
自2023年系统构建正式启动以来,全市口岸部门同心协力、紧密合作,市港航和口岸局主要领导多次带队赴北京向有关部委争取支持,请求协调系统调整和数据互通事宜。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优化,去年,舟山智慧化一站式口岸监管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营,一窗集成了数字口岸、江海联运、海事服务共200余项服务,使企业办事更加便捷。
政府侧的智慧化监测驾驶舱则包括智能监测、智控监管、智享通关、智惠服务四大模块,根据不同业务特点定制数字化监管流程,可对关键指标进行重点监测,实时分析,遇到异常信息会自动推送给口岸部门。
借助这条数据通途,舟山口岸监管真正进入了智慧时代,船东、船代告别窗口奔波,为国际船舶节省了大量滞港时间和费用。
该平台投运第一年,就助力1.9万艘次船舶完成进出境业务,拥有5000余企业用户、79万次年访问量,为宁波舟山港注入智慧动能。
拓展服务管理边界
从“无纸”到“无人”
去年,全国首个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落地浙江,对口岸服务与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舟山的回应,是向“无人”时代迈进——
7月1日深夜,秀山东锚地灯火通明,供油驳船“溢沣润66”为马绍尔群岛籍货船“大洋荣耀”号加注保税500吨低硫燃料油和60吨轻质柴油。
这单业务所有的加油单据,都通过舟山保税船燃加注电子签单交接(e-BDN)系统进行电子签收,这在国内尚属首例,也意味着舟山保税燃油加注正式实现全流程数字化。
“舟山的这个系统高效、透明、可靠,让船加油过程像给汽车加油一样简单快捷。”“大洋荣耀”轮轮机长赵强对此给出高分评价。
e-BDN系统由舟山自主研发,前端与船上经过认证的质量流量计相连,自动采集供油环节的数据,后端则接入舟山智慧化一站式口岸监管服务平台,对所有口岸单位实现数据共享。
“通过质量流量计自动采集上传的数据是受监管部门认可的,免去执法人员登轮反复测量、手动填写等环节,这是船加油监管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一单业务的核验时间能从原先的6个小时缩短至30分钟。”参与构建该系统的大宗易行科技(宁波)有限公司能化事业部总监张祥征说。
不止于此,作为数据中枢的舟山智慧化一站式口岸监管服务平台正与各类物联网设备深度互联,智能采集各个生产环节的数据信息,为口岸监管与服务拓展更多可能性。
曾经,铁矿石等大宗商品到港后,需等口岸单位登轮开展水尺计重后方能通关放行。去年,我市创新使用无人机水尺计重,用无人机代替执法人员的眼睛快速进行数据核验,助力大宗商品快进快出。40万吨的铁矿石船,通关时间从原来的103.68小时压缩到30小时以内,可为货主节省成本约30万元。
粮食大宗商品货物到港后,要通过二程运输运往内地,在此之前,需要等待实验室检验检疫报告,才能放行。为此,我市构建了二程粮食船开舱智能监测预警系统,让进口粮食“即卸即离”,全程通过AI摄像头对二程运输船进行实时监管。8万吨粮食的二程运输,可减少二程船等候时间72小时以上,节省船舶租赁费70万元以上。
曾经依赖人工的监管环节,正被智能设备与数据流动悄然替代。未来,舟山口岸或将实现这样一幅数字图景:每一个传感器都是一个数据采集的终端,每一个监管环节看似无人参与,实则由AI中枢掌控全局,川流不息的国际船舶之下,更是汹涌的数据浪潮。而这,正是舟山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