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白节山灯塔:百年坚守传薪火
周苗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7月01日 第 05 版 )
灯塔档案 地理位置:北纬30°36′56″ 东经122°25′5″ 塔高:14米 灯高:75米 灯质:互闪红、白光60秒 射程:22海里
□周苗
白节山灯塔位于舟山市嵊泗县境内的白节山南端山脊上。始建于1883年,1910年、1929年改造。现塔为1946年重建,铸铁圆锥体,钢板内旋梯,塔底直径3.7米,钢质灯笼直径2.7米,塔身涂红白相间横纹。白节山灯塔主要服务于白节峡水道航行船舶,该水道水深18—40米,是上海、马迹山港通往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各国的主要航线之一。
2011年被公布为浙江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作为“浙东沿海灯塔”之一,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
当大戢山、佘山、花鸟山等长江口外重要灯塔次第建成后,海关海务部门开始着手新一轮的灯塔建设工作。1881年1月24日,赫德在致金登干的信函中透露了他的计划:“我们打算在台湾的南岬及小龟山、白节山、烟台山、猴玑岛等地设立灯塔(共七座)。”赫德用幽默的口吻表示,“如我再活上两年,沿海外线的灯塔就可全部建成。”
长江口南侧辽阔海面上,舟山群岛上千座岛屿散布其间,海山密迩,犬牙交错。
按照赫德的设想,舟山群岛将是海关灯塔建设的重要地区——这从若干年后的灯塔分布图中可见端倪。以地域远近来看,这些灯塔明显分成内外两线——佘山、花鸟山、大戢山、白节山、下三星、小龟山、东亭山紧密相连,共同组成长江口灯塔链条中的外线。白节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块。
白节山岛位于嵊泗列岛南部,距泗礁山约10公里。坊间传说,因岛上盛产药材“白芨”而得名,在明清古籍中多由谐音写作白揭山或白迹山,至清末时,始定名为白节山。
白节山西南隔海与川湖列岛相望,其与柴山之间的航道遂被称作白节门(或称白节海峡)。班思德在《中国沿海灯塔志》中称,“白节门适居川湖群岛(译称八格或巴克列岛)之中,形势险阻,但为驶往扬子江口之要道。”白节峡宽约2海里,是进出长江口的重要通道。
建塔工程大约在1882年启动。该年10月6日,金登干从伦敦致信赫德,谈到由于总营造司韩得善对白节山灯塔的特殊设计,导致塔身和灯器的交货期产生延误。金登干不无抱怨地表示,“韩得善地规格说明书都来自领港公会和其他出版物;他做了一些设计奇特的修改,以避免径直地抄袭;当然,由于不是标准尺寸或不使用现有零件,制造的时间和费用都要大大增加,不仅不能提高效率,而且适得其反。”
谁也不曾想到,这一延误竟长达5个月之久,直至翌年2月下旬,金登干再次致信赫德,汇报白节山灯塔的塔身和灯器将在3月初装船起运。
在白节山岛南端,一处三面临水的岬角,危岩壁立,形势险峻。海浪在崖底发狂般地来回冲撞,发出摄人心魄的咆哮。山脊上,由人工开凿出一块平地,用作建筑灯塔的地基。
二
与塔身和灯器迟迟不能交货相比,后续工作出乎意料的快速——自3月初从英国装船起运,经历横跨半个地球的漫长航程,再加上运抵白节山后的组装和调试,竟然只用了短短四个月左右时间。
有资料显示,白节山灯塔最终在1883年7月建成,并于18日首次发光。翌日上海《申报》发布“新设灯塔示谕”,称“太仓州崇明县白节山,于山之南顶,现已设有红白二色横线相间、圆形铁塔一座,高二丈一尺,自基至灯顶共高四丈。上置三等透镜渐明渐灭灯,每半分时循环放敛”,云云。
塔身高约7.6米,为圆形铸铁建造,外部涂饰成红白横带。塔上设灯室,内置三等红白二色替光灯,每分钟红白光各闪一次。灯光烛力达8000支,天气晴朗时,22海里内可见。白节山灯塔主要为行经白节门航道的船舶导航,因此在灯光设置上别具心思——东、北方向为山峰遮蔽,形成九十度弧形盲区;而船只由西、南方向进出白节门时,则灯光明晰,如近在眉睫。
海关为白节山灯塔支付了两千多磅的经费。据总营造司哈尔定在1901年格拉斯哥国际工程大会上的报告显示,塔身造价700英镑,灯头及灯室造价则是1316英镑,这一价格与同期建造、规模相同的小板山灯塔相差无几。
灯塔甫一建成,就发生了一桩蹊跷事——自清初江浙两省分定洋汛后,白节山一直属江南省崇明县管辖,然而多年后的清光绪九年(1883),被莫名其妙地划归浙江,由定海县管辖。民国《崇明县志》记载了这件糊涂案,“白迹山在江苏洋面,应隶于崇。清光绪九年因建灯塔之故,知县汪定勋与定海厅会勘竟归定海管辖,未知何故。”而吊诡的是,在海关部门发布的灯塔公告中,白节山灯塔却仍属于崇明县辖境内。个中原委,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三
在海关管辖的众多灯塔中,白节山灯塔属于最早一批转由中国人接手管理的灯塔,自1927年起,就由中国籍守塔人全权负责。
白节门作为海上交通之要道,每天从灯塔下驶过的船只络绎不绝。尽管船只失事屡见不鲜,守塔人也见惯了生死,但一场空前的惨剧仍令他们至今无法忘却。
1949年1月27日,正值农历十二月廿九,中国传统的小年夜。当天下午4时50分,上海中联轮船公司的豪华客轮“太平轮”起航驶离上海黄浦江,目的地是台湾基隆。排水量2490吨的“太平轮”被人和货物塞满——载客约1000人、钢材600吨、印刷器材及白报纸约100吨、中央银行文件1000多箱,以及数量不详的国民党档案、金银珠宝等等。
晚11时45分左右,“太平轮”行驶至白节门海域。黑漆漆的海面上,从基隆开往上海的“建元轮”猝然而至,与“太平轮”迎面相撞。
一开始,体型庞大的“太平轮”感觉无碍,船员用广播安慰被惊醒的乘客,让他们安心回船舱睡觉。但没过几分钟,船头一沉,前舱开始进水,随后船身严重倾斜,根本无法自救。船长看到附近仅几海里之遥的白节山,于是下令加足马力全速行进,打算冲滩搁浅。“太平轮”拖着滚滚黑烟,向白节山冲去,那黝黑的山影在眼前一寸一寸放大,人们悬着的心也一点一点地放回肚中。
但“太平轮”破损的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估计,船舱进水迅猛,船体快速下沉,眼看着白节山近在咫尺了,“太平轮”却如同风烛残年的老人,重重地喘了口气,淹没于寒冬刺骨的波涛中。
守塔人亲眼目睹了这悲惨一幕。2月10日的香港《文汇报》刊登灯塔负责人访谈,“太平轮当晚于十时许南驶经过该山附近洋面,惟十一时许又见折回,该灯塔离海面约二百公尺,根据彼等经验上之判断,太平轮沉没处,可能离该山约一浬在右。”
通过守塔人叙述,再现当时凄惨和无助,让人不忍卒读,“盖太平轮沉没前后若干时间,彼等尚曾闻见被难旅客之呼声,且甚清晰。迨太平轮沉没后,该灯塔上之灯光,亦能照见飘浮于水面上之被难旅客及行李等物。”
在白节山灯塔的灯光里,上千名旅客挣扎、浮沉,哭喊声、哀嚎声响成一片,在黑夜里格外凄惨。茫茫大海,仿佛死神的巨口,瞬间就能将生命吞噬。寒冬腊月,海水冰冷刺骨,不断有人被冻得失去知觉,消失在滚滚波涛中。海面上飘浮的身影越来越少。
守塔人遗憾地表示,“惟当时适值退潮,波涛汹涌,被难者因无法向岸方靠近,而又时在深夜,无法从附近觅得舢板,即有亦难冲破巨浪赴援……”言语中蕴含着无尽的沉痛。
四
在白节山灯塔一百余年历史中,守塔人是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尽管许多人的姓名早已湮没无闻,但却有一个家族五代人的命运与之血脉相连,密不可分。
叶来荣,一位普通的舟山渔民,自白节山灯塔建成那天开始,他便领着一家老小上了岛,成为中国第一代灯塔工,由此开启了叶家人与灯塔的“百年之约”。
数十年后,当叶来荣垂垂老矣时,守塔接力棒传到叶家第二代叶阿岳手里。噩运总是骤然来袭。1944年10月的一个凌晨,台风来袭,为抢回即将被风浪卷走的补给小船,叶阿岳冲下码头,再也没有回来。
时年5岁的叶中央眼睁睁看着父亲的身影在海浪中消失,耳畔满是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喊,那个痛苦的清晨成为他生命记忆的起点。
祖父叶来荣将叶中央接上白节山,祖孙俩守着灯塔相依为命。
19岁那年,叶中央背着铺盖走进灯塔,成了叶家第三代守塔人。然而,命运如海上波涛,永远难得平静。1971年春节前夕,噩运再次降临——满心欢喜等待妻子上岛过年的叶中央等到的却是一个噩耗:风浪肆虐,家人乘坐的小船被打翻,年轻的妻子和5岁的小女儿双双遇难。
迭遭变故,强忍着剧痛,叶中央向上级提出的唯一要求却是“把我调到白节山灯塔吧”。
或许,那些记忆里与祖父在此驻守的时光,能为他带来些许慰藉。而海面上那艘即将沉没的太平轮,永远定格在记忆深处,赋予他面对生死的从容和豁达。“做我们这一行,经常会碰上海难,生离死别见得多了。”
从满头乌黑、筋骨强健的壮年,到白发苍苍的垂暮之年,在白节山上,叶中央一待就是25年。
1984年、2013年,叶家第四代守塔人叶静虎、第五代守塔人叶超群相继走上了守塔之路……
1997年,一部以叶家守塔人为原型的电影《灯塔世家》在全国上映。一时间,海岛守塔人屹立海疆、坚忍不拔的形象感动了无数观众,也让更多人开始了解守塔人背后的寂寞、平凡和付出。
那句台词感人至深,“生在那个岛上,是你一辈子的荣耀。”苍茫东海,孤灯闪烁,那是叶家五代人坚守不渝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