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以博物馆创新为牵引赋能新消费的思考与建议

薛晓波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6月24日 第 04 版 )

  □薛晓波

  近年来,博物馆逐渐成为拉动文旅消费、推动消费扩容提质的新引擎。随着“文物热”“文创热”“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博物馆在新时代被赋予了传承历史、启迪未来的文化使命。舟山各级博物馆以“海洋文化”为核心,积极创新服务模式、整合地域资源、融合数字技术,在推动地方文旅消费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面对公众日益多元的文化需求和快速迭代的消费场景,舟山各级博物馆仍需进一步探索创新路径,实现“千面新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各地博物馆创新举措的启示

  场景创新:沉浸式体验激活消费潜能

  重庆万州三峡移民纪念馆通过打造“行浸式博物馆剧场”,巧妙融合科技与文化,创建VR大空间剧场。今年春节期间客流量同比增长35%。青岛崂山区则借助“博物馆奇妙夜”“魔术剧”等创新文博旅游场景,有效串联起文旅消费链条。这表明,博物馆通过科技赋能与跨界合作,能够打破传统展陈形式的束缚,创造出更具吸引力的消费场景,从而激发游客的消费意愿。

  服务创新:从“静态展示”到“动态流动”

  舟山率先推出“点单送展”服务,将展览精准送至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致力于打造“无边界博物馆”。青岛崂山区通过“博融万家”馆际联展品牌,整合20家非国有博物馆资源,推动私家藏品全民共享。这些举措证明,打破物理边界,让博物馆资源“流动”起来,能够覆盖更广泛人群,提升文化服务的可及性和普惠性。

  内容创新:文化IP与在地文化深度链接

  山东博物馆精心开发“鲁博文创”系列,结合AR技术推出文物冰箱贴、毛绒玩具等文创产品,2024年销售额突破1800万元。河南洛阳博物馆“姐妹花”让许多年轻人穿汉服与文物互动,增加了文博体验的情感价值,从“物的展示”转向“人的连接”。青岛若七珠宝艺术博物馆则以“青岛元素”为灵感设计珠宝,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展”。这显示,挖掘在地文化符号,开发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文创产品,能有效延长消费链条,提升博物馆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数字赋能:从“留存历史”到“活化体验”

  枸杞岛贻贝产业体验馆引入智慧触控大屏,实现灯光与展品的智能联动,为游客带来数字化体验。蚂蚁岛村史陈列馆通过口述视频、手工模型等数字化手段,生动还原“蚂蚁岛精神”。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增强互动性,提升观众参与感与传播效率,为博物馆文化传播开辟新路径。

  舟山各级博物馆的现状

  现有优势

  文化资源独特:舟山博物馆拥有1万余件海洋文化藏品,涵盖古菱齿象化石、渔绳结非遗等珍贵文物,展现“千岛之城”独特的渔风民俗,为文化消费提供了丰富资源。

  服务模式创新:舟山博物馆的“翁山雅集”系列活动年均举办超100场,通过“1+N”联动机制将文化服务延伸至乡村、社区,成功打造“行走的博物馆”品牌,有效提升了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数字化尝试:舟山在乡村博物馆引入感应门、智慧触控屏等设备,部分展馆实现展品动态展示,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迈出积极步伐。

  现存问题

  参与性与传播力不足:部分乡村博物馆存在“游客少、活动单一”的问题,文化传播仍以单向输出为主,缺乏与观众的深度互动,难以充分调动观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消费转化有限:目前文创开发以传统手工艺品为主,与现代消费需求结合不够紧密,未能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的商业潜力,导致消费转化率较低。

  专业人才短缺:在海洋文化研究、数字化运营等关键领域缺乏复合型专业人才,制约博物馆创新发展。

  创新建议:打造“海洋文博+”生态

  深化“无边界”服务,构建全域文化网络

  拓展“点单送展”范围:联合学校、企业定制主题流动展览,如“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影像展”,将优质文化资源精准送达偏远海岛,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

  打造“博物馆微驿站”:在码头、景区等游客集散地设置小型展柜,结合AR扫码技术,为游客提供碎片化、便捷化的文化体验,随时随地传播海洋文化。

  强化科技赋能,升级沉浸式体验

  开发“虚拟航海”剧场:借鉴重庆万州的行浸式剧场模式,利用VR技术生动还原古代海上贸易场景,让观众“化身”船员参与互动,增强体验的趣味性和代入感。

  构建数字孪生博物馆:将馆藏文物进行3D数字化处理,推出线上虚拟展厅,联动电商平台销售文创衍生品,打破时空限制,拓展文化消费市场。

  激活在地文化IP,延伸消费链条

  设计“海洋文化盲盒”:以舟山贝雕、渔绳结等非遗项目为灵感,推出兼具收藏与实用功能的盲盒系列,如“非遗手作工具包”,激发消费者的探索欲和购买欲。

  打造“海鲜文化+”体验馆:在博物馆内设置互动厨房,游客可现场学习传统海鲜烹饪技艺,搭配文创餐具销售,将文化体验与消费有机结合。

  推动“文博+旅游”深度融合

  开发海岛文博旅游线路:串联蚂蚁岛红色展馆、三毛祖居、普陀山等特色景点,推出“一日千年”主题游,整合文旅资源,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举办“海岛文博节”:结合开渔节、沙雕节等地方节庆,设置非遗市集、沉浸式戏剧演出等活动,吸引年轻消费群体,营造浓厚的文化消费氛围。

  加强人才与机制保障

  建立“文博人才库”:与浙江海洋大学等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定向培养海洋文化研究、数字化运营等专业人才,为博物馆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探索“社会力量共建”模式:鼓励企业冠名展览、赞助文创开发,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拓宽博物馆发展的资金渠道和资源来源。

  舟山各级博物馆的创新发展,应以海洋文化为灵魂,以创新技术为支撑,以消费场景为纽带,构建“可感知、可参与、可消费”的文博生态体系。通过“无边界”服务延伸、数字化体验升级、IP活化等创新举措,为海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单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