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锻造国际化旅游人才队伍 为舟山海岛文旅共富注入强劲“蓝色动能”
严倩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6月24日 第 04 版 )
□严倩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2022年6月,舟山开启“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探索海岛经济新动力。舟山文旅产业作为核心动力之一,其国际化升级直接关系海岛共富行动成效。一支高质量国际化人才队伍,将促成舟山从“海岛观光”向“文旅共富样板”跃迁,是激活海岛文旅共富“蓝色动能”的关键之一。
理论支撑:人才生态系统理论是构建海岛共富的可持续动力源
人才生态系统理论是生态学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创新应用,其核心在于将人才发展视为生物体与多层次环境互动的动态过程。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阿瑟·坦斯利(Arthur Tansley)首次明确提出“生态系统”(Ecosystem)概念,强调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尤瑞·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1979)深化了社会生态系统分层模型,分析个体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沈邦仪(2003)创立“人才生态学”理论,认为人才生态系统由非生物环境、生产者(企业/组织)、消费者(人才)及分解者(市场/政策)等要素构成,且通过要素间相互作用实现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三大功能,由此产生“人才主体—环境因子—互动机制”三位一体的框架。优化系统要素可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创新。
以上表明,人才发展需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寻找最优平衡与动力。促进文旅产业国际化,舟山需调动旅游人才生态环境的诸多要素,即建立“政—行—企—校”四元协同的生态,激活高质量国际化复合人才群落,使人才链深度咬合文旅产业链,助力海岛共富。
时代挑战:舟山国际化旅游人才供给短板
舟山拥有“山海奇观+佛国净土+渔都风情”的多元旅游资源。近年来,文旅产业蓬勃发展,通过“星辰大海”计划整合海岸线资源,打造滨海文旅项目集群,深度融合非遗与旅游,形成“非遗+集市+展演”模式,并打造“普陀慢游”滨海休闲线路等,赋能海岛共富。然而与文旅新业态配套的高端旅游服务与多语种导览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储备却显不足。
通过对当前国际化旅游人才队伍的深入调研,得出其突出问题:一是人才职业稳定性不高,分布较为分散,从业年限总体偏短。二是专业素质结构性失衡,专业技能与岗位要求匹配度不高。三是专业素养不足,部分从业人员对舟山海洋文化、渔文化等内涵理解不深,对舟山方言、民俗等地方文化元素掌握不够,阻碍跨文化沟通。四是系统性培训体系尚未健全,既精通外语又熟悉本土文化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
生态化构建路径:理论指导下的国际化旅游人才队伍锻造方案
依据人才生态系统理论,着眼于国际化旅游人才供给短板,聚焦“适配海岛、面向国际、赋能共富”,通过“政、行、企、校”协同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打造海岛共富人才新生态。
政府精准规划与政策供给:优化“环境土壤”。政府管理部门应制定差异化、精准化的人才激励政策。一方面,通过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待遇、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配套福利,重点引进具备高学历、高职级与高层次旅游人才;另一方面,要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根据文旅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人才结构变化,持续优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体系。同时,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设立专项人才培养基金、构建智能化人才管理服务平台等举措,系统推进国际化旅游人才梯队建设。
行业搭建价值实现平台:做强“产业载体”。行业应积极完善人才供需信息平台及行业规范。首先,打造数智化国际化旅游人才管理平台。通过建立全市统一的国际化旅游人才数据库系统,实现人才信息数字化建档,收录包括人才资质证书、语言能力、服务专长等核心数据;同时实施动态监测管理,实时更新人才流动、培训记录等关键信息,并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打通政企数据壁垒,实现人才供需智能匹配。第二,规范国际化旅游人才市场秩序,构建高效的行业监管体系。逐步完善人才流动监管机制,定期开展服务质量专项检查。第三,设立舟山国际化旅游人才专项培养基金,重点打造数字化英语学习平台,整合多媒体数字资源,包括英语学习模块、舟山海洋旅游资源双语介绍及主要客源国文化解析等。通过音频讲解、微视频教学等互动形式,为从业人员提供便捷高效的在线学习渠道。
企业赋能激励管理:构建“人才栖息地”。各旅游企业单位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国际化人才管理体系。首先,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根据业务关联度将涉外岗位划分为若干管理网格,明确界定各网格的职责边界和能力标准,实现“以岗定责、以责定标”的精细化高效管理。第二,采取“精准评估+分层培养”的方式开展行业英语培训。培训前开展英语水平测试和岗位需求分析,针对不同层级人员制定差异化培养方案。如,初级人员侧重基础服务英语和文化礼仪培训;中级人员加强专业导览技能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高级人员重点提升管理英语和突发事件处置水平。同时建立动态评估系统,通过定期能力测评、培训效果追踪和个人成长档案等管理工具,实现全过程质量监控。第三,培训以脱产集中授课为主,同时辅以在线学习平台提供补充资源,并建立培训考核机制,确保“因材施教、学用结合”。
高校深化协同育人:激活“培养源泉”。本地高校应主动对接政府海岛共富规划和文旅行业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构建“需求导向、多元协同”培养体系。加强本地高校与国际顶尖院校合作,通过共建“国际海岛旅游学院”等,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促进旅游相关专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增设“导游英语”或是“旅游英语”等相关专业,为舟山旅游业提供足量国际化旅游人才。同时,开发“海洋旅游英语”等特色应用型课程,重点介绍普陀山文化、沈家门渔港文化及舟山非遗(如渔民画、传统木船技艺)等区域特色文化,提升人才海洋文化素养。二是推进“产教融合实体化”。与重点旅游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与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流程对接,为舟山培养更多“外语流利、技能扎实、文化自信”的高素质国际化旅游人才。
在人才生态系统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明确“政—行—企—校”四元协同的生态位分工,构建起一个“适配海岛、面向国际、赋能共富”的“蓝海人才生态系统”,打造一支高素质、接地气的国际化旅游人才队伍,形成“人才带动产业—产业赋能居民—居民反哺生态”的良性循环。这将成为千岛之城最活跃的共富“因子”,源源不断地为舟山海岛共同富裕注入强劲、可持续的“蓝色动能”,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海岛共富范例。
作者单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
本文为浙江省高职教育“十四五”第一批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g20230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