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上海、北京等大都市打拼多年,出生于台湾地区的她在“三毛文化村”逐梦乡野——
黄罡:在“心忆空间”破译“点土成金”密码
朱丽媛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6月20日 第 01 版 )
黄罡(左一)指导村民掐丝珐琅制作工艺 摄影 记者 顾嘉昊
□记者 朱丽媛
作为三毛的祖籍地,定海小沙街道庙桥村凭借独特的文化基因,不断做活“三毛”金名片,精心打造“三毛文化村”。如今,这个充满“文艺范”的海岛乡村,不仅让村民的美好生活愿景变为现实,更吸引着众多怀揣乡村梦想的乡创客慕名而来。
出生于台湾地区的黄罡便是最早踏上这片热土的乡创客之一。2022年,循着文艺之风,她跨越山海而来,创办起“心忆空间”,凭借着自身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丰富的资源积累,以及开拓创新的发展思路,在这片浸润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开启了她逐梦乡野的新征程。
首战遇挫:当城市运营逻辑撞上乡村“时差”
“毫不避讳地讲,我和团队之所以选择小沙,是因为看到了它的前景,也看到了‘钱’景。”谈及创业初衷,黄罡眼神中透着坚定与直率。谁也未曾料到,这位曾在上海、北京等大都市打拼多年的创业者,会被舟山的一个小乡村深深吸引。
2021年一次工作契机,黄罡首次踏足舟山乡村,便在心中埋下了扎根的种子。起初,她将目光投向业态相对成熟的南洞,然而在朋友的牵线搭桥下,与小沙结下不解之缘。“我在台湾生活过,对三毛有着别样的情愫。”小沙独特的文化底蕴,让黄罡一见倾心,也成为她选择这里的重要缘由。
2022年,黄罡满怀热忱创办起“心忆空间”。初来乍到的她,将城市积累的运营思维全盘“移植”到乡村,引入自己钟爱的掐丝珐琅非遗工艺,还特地从外地招聘5名员工,准备大干一场。“当时我把小沙定位为旅游景区,而非乡村。”她按照城市文旅项目的模式,大刀阔斧地开展经营,不料几个月过去,“心忆空间”不仅未能盈利,反而持续亏损。
残酷的现实给黄罡泼了一盆冷水。她逐渐意识到,乡村与城市文旅项目有着天壤之别。乡村的人流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时间特性,客流集中在双休日和节假日,工作日场地常常门可罗雀;聘请的外地员工因难以适应乡村生活,人员流动性大,而高额的成本支出更让经营雪上加霜。
“我把乡村运营想得太简单了。”她开始反思并重新审视乡村运营模式,“要在乡村扎根,就必须融入乡村。”面对运营难题,黄罡迅速调整思路,决定从挖掘乡村人力资源入手。她手把手开展村民技能培训,从咖啡制作的细腻技艺到掐丝珐琅的繁复工艺,同时充分开发场地的互动体验功能,试图为乡村发展探寻新的路径。
破圈出海:“农妇手”掐出国际IP,斩获百万订单
起初,教村里妇女学习掐丝珐琅并不顺利,应者寥寥。黄罡没有气馁,通过张贴招贴、集中培训,逐渐吸引了村民的参与。她惊喜地发现村民上手速度很快。就这样,“小沙女”共富工坊应运而生。在她心中,“小沙女”这个名字饱含着对乡土的眷恋,寄托着浓浓的乡愁,她格外珍视这个IP,并将舟山海岛的独特风情、民俗文化巧妙融入文创产品的设计之中。
柔软的铜丝掐成花纹,用胶粘在托盘上,再慢慢地将不同颜色的釉料填充进花纹里……近日,记者走进“心忆空间”文创集市内,看到几位当地妇女围坐在桌边,在文创集市负责人指导下,一幅幅用掐丝珐琅工艺制作的作品渐渐成型。工坊一角,陈列着村民们精心制作的掐丝珐琅手工艺品,它们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已然成为小沙对外展示文化魅力的闪亮名片。
渐渐地,掐丝珐琅工艺不仅成为双休日、节假日吸引游客体验的热门项目,更成为村民们在工作日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村民方彩珍一边熟练地制作着掐丝珐琅工艺品,一边感慨道:“以前我只是围着家庭转的主妇,现在在家门口工作,每月能有三四千元收入,不仅经济宽裕了,生活也变得更加充实。”
作为曾在不同城市运营文创空间、在IP孵化领域积累丰富经验与人脉的从业者,黄罡深谙文创产品经营与宣发之道:“要让‘小沙女’IP不只在墙内香,更应乘着文创的东风飞向更广阔的天地。”她利用多年积累的资源,通过与潮流品牌合作,积极推动“小沙女”IP国际化发展。今年4月,黄罡携手潮流品牌,带领“小沙女”共富工坊亮相日本东京展会。展会上,精美的掐丝珐琅手工艺品大放异彩,一举斩获百万元订单。这不仅是小沙文创产品赢得市场认可,更是乡村资源向经济价值高效转化的生动实践。
在品牌建设的道路上,黄罡从未停歇。她多次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展览、举办品牌推荐会,让村民们从幕后走向台前,在品牌活动中担任宣讲老师,分享“小沙女”文创背后的故事,在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同时,也增强了村民的自信心与归属感。
如今,共富工坊稳健运行3年多,带动周边30余名剩余劳动力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超5万元。与此同时,共富工坊还与教育领域接轨,开展7项非遗类校本课程,与20多家学校达成合作。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吸引年轻人回流乡村。
点土成金:沉睡资源的“价值裂变”密码
在深耕文创产业的同时,黄罡又将视野投向乡村土地资源的激活。
眼下正是耕作的好时节,在“心忆空间”后方一片26亩的土地上,新翻的田垄整齐舒展,花生、土豆、玉米等农作物绿意盎然。村民忻惠峰带着几位乡亲熟练地施肥、除草。谁能想到,这片孕育着希望的沃土,去年底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抛荒地。
“乡村的每一寸土地都不该被辜负。”在黄罡眼里,这是充满潜力的“宝藏”。去年底,她投入30多万元,精心规划开垦这片土地,主动承担种子、肥料等前期投入,鼓励村民运用专业技术进行种植。她不满足于单一农业种植,计划着种植药材、香料等,形成“观赏+经济+研学”三位一体的种植体系,实现土地价值的乘数效应。
“乡村发展靠单一或同质化的业态不行。要留住人,就得让人们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归处。”在黄罡的规划中,以这片“梦田”为圆心,一个集耕读研学、心灵疗愈、生态旅居为一体的乡村综合体呼之欲出。
今年初,她投入2600多万元,在现有业态基础上打造隐居竹影度假酒店、雨季再来、心宿等新业态。记者看到,紧靠农田的废弃宿舍已围挡施工,将被改造成“疗愈综合体”;不远处的竹隐寺旧址上,隐居竹影度假酒店即将破土动工,古朴建筑群将与周边竹海相映成趣,为都市人提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栖居之所……
“未来这里将从美育研学基地逐步升级为‘成长乐园’,配套建设住宿设施,我们还将引进国际化的心理健康管理中心等多元业态,让城市里的人们在这里开启心灵疗愈之旅。”在她看来,这种“农业+文旅+康养”的复合业态,既延续了乡村的烟火气,又赋予了土地新的文化附加值。
“黄总来了以后,村里的‘沉睡资源’都活过来了。”庙桥村党委书记乐科龙望着改造中的工地感慨,“抛荒地变‘聚宝盆’,旧楼房变‘疗愈所’,老百姓既能拿土地流转租金,又能在家门口上班,真正实现了‘拿着劳保,赚着钞票’的梦想。”
从掐丝珐琅的指尖技艺到田间地头的生态哲学,这位乡创客用文创激活文化基因,用土地承载多元业态,在“三毛文化村”的肌理中,编织着传统与现代共生、经济与生态共荣的乡村振兴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