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自造的第一艘大南截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6月19日 第 04 版 )

  □童养标

  据老辈人口口相传,秀山在元、明时期就有不少海上运输船,居民中有许多都是撑船人(船工),后来这些船和船工都在“兰秀山之乱”中被利用。再后来二次海禁,秀山居民被迫迁移,秀山就没人居住了。到1688年,康熙皇帝下诏解除海禁,秀山又逐步有人定居,许多人又开始重操海运旧业。那时朝廷允许五百石(一石为90公斤)以下的商船出海,所以秀山人多用小船在附近岛间运输生活用品。这些小船载货量一般为20—30吨,既不能多装货,又不能抗大风大浪。所以要想把生意做大,必须把船舶载货量扩大,把小船换成大船。

  当时所谓大船,能载重50吨就足够了,但即使是这样,秀山自己也没有工匠和材料,所以要到外地去造。1910年前,石井潭船老板石庆兰的“石鼎星”号,104吨,就是秀山人自己出资到外地造的。据了解,从1910年到1940年,秀山曾有过百吨以上大船60艘,被称为“大南截”。大,是指载重量大;南,是指该类船来自台州、温州及福建,秀山人统称“南向”;截,是指船字的谐音,如空船,被说成“空截”或“楞截”(船空载时纵向楞木露在水面上,所以叫“楞截”,又如空船航行叫“放楞”);装满货的叫“满截”或“重截”。

  这些大南截,一部分是租赁来的,一部分是秀山船东自己出资建造的。这些自己建造的大南截大部分都是在“南向”委托厂方造,在秀山当地建造的只有“金宝茂”一艘,船老板叫陈利金。

  一

  “金宝茂”总长52米,型宽13米,型深6米,重载吃水4.5米,后八尺(舟尾楼)内高度2.2米,宽5米。动力系统有桅三支,(即大桅、头桅和后桅),帆布篷;大橹三支,船左舷有三块伸出船舷外的摇橹踏脚板。

  锚泊系统有前锚二顶,后锚一顶,备锚一顶,有数量充足的锚索、缆绳。

  有工作舢板两艘,一艘主要用于抛外锚时驳锚用,另一艘主要作交通艇运送人员和生活生产物资。开航时抛锚舢板吊放在大桅前,作交通用舢板车吊在母船的舵杆上部外首。

  该船自大桅开始向头部逐步收窄,艏部呈扁平型,艉部宽度略小于型宽,艉部方平,是典型的宽大型大南截。它的货物载重量为320吨。

  该船主要用途是舱内装载杂货,舱面和船舷两边用捆扎方法装载木材和毛竹。主要航线为宁波、上海至温州、福建来回,是传统航线。从上海装载的主要有工业产品,特别是日用百杂货;从宁波装载的主要有矿产品(如石灰)、毛竹等。从福建、温州运上来的主要有柴爿、粗纸(因该地造纸原料多)。因此建造该船航线合理,货源充足。

  二

  “金宝茂”的老板叫陈利金,1852年出生于秀山箬跳小岙一富裕家庭里,家中有田地、山林,有渔船和运输船,家中有人在定海、宁波、上海经商。陈利金上过几年私塾,然后跟着大人在外做生意,很少回家。后来生意越做越大,在宁波、上海开了多家商行。发迹后,在秀山箬跳建造了新屋四合院近三十间,后因火灾被毁。在南浦莲花庙后叫“唐埂”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四沿大屋,有七架屋等十多间;造了多条船只经营海运。就此,他积累了大量的资金。

  有了钱,陈利金又做了两件事,一是捐资买官,二是乐善好施,为民做好事。

  陈利金做的好事主要是修桥、铺路、造凉亭,他还特别喜欢资助修建庙宇,现在的秀山箬跳天后宫就是他出资建造的。1862年发洪水,海上漂来一尊木雕菩萨,当地居民捞上来后,在海边垒了一个简陋的小宫,1894年陈利金出资建造了“天后宫”。

  三

  有了充足的资金,陈利金下决心要在秀山造船。他走遍了秀山各个岙口,最后确定在自家门口的箬跳涂头建造大南截。

  箬跳涂头地处秀山南向海岸线靠近东端处,朝南有兰山港相隔与西码头相望;东端与黄大洋相连,其中有小长坑山咀隔开了湍急的洋流;西端有箬跳山咀高耸,阻挡了西风入侵;北向是秀山第一高峰梅山冈的余脉,高大而且青葱的山可阻挡北风,山脚下淡水资源丰富。涂头在这样的山岙里,基本上是风平浪静,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造船期间受台风和西北风的侵入,能确保在造船期间的安全。

  箬跳涂头呈喇叭口状,海口宽400多米,底部宽约150米,纵深500米,大潮汐落潮时出海深120米左右,沙滩30余米,沙滩上有由海浪长年累月推动下积累而成的一片沙墩(当地人叫沙塘),长100多米,宽50多米,加上沙滩30多米,有80—90米距离,足够做建造70米以下船的船墩。另外,造船墩建在沙地上,沉降均衡,对船体结构稳定性有很好的保证。

  当时造这种大型船舶,需要大量的原木,舟山本地没有,需要从福建方向装运。箬跳涂头面临兰山港,从福建北上去宁波、上海的船舶可经过此地,这样就可以用专船装运,或叫其他船舶顺路捎带木材,在靠近涂口处卸载到海面上,然后利用海水浮力在涨潮时将其托运至沙滩边,省时又省力;其他物资则可以用小船在海上过驳,然后运到岸边,再用人力运送到造船厂。这就解决了物资运送的难题。

  箬跳涂头面临的兰山港现在是十万吨级航道,船道顺畅。船在此处建成后,可直接下水到航道北侧,既安全又方便,下水后不管驶往什么方向都可选择。

  当时建造这种大南截,需要的工人最多时有200多人,而且需两年左右,工人的生活保障(特别是住宿)非常重要。箬跳有一户大户人家林家,在箬跳涂头沙塘北向100多米处建有一处新的四合院叫“下新屋”,因为当时林家还住在老的“上屋”里,这下新屋就租借给了陈利金,作为造船工人的生活区。下新屋有厢房、埒脚屋、连廊等,可住人的房子有近30间。这就解决了造船时的后勤安顿问题。

  陈利金是当地人,熟悉地形情况,把造船工坊、造船工人安排在同一个小岙时,便于监管与控制,这也是他选址时考虑的一个方面。

  正因为以上诸多有利因素,陈利金才把秀山人在秀山建造第一艘大南截的建造地选定在了箬跳涂头。

  四

  造船期间,总把作师傅(技术总负责人)是福建人,造船需要的各类师傅,包括大木、小木、船匠、铁匠、椿灰工、油漆工等,都由把作师傅从福建带过来,船老板陈利金负责总监督,并指派了少量的亲戚,作为材料管理人和事务联系人,技术上的事一切都由把作师傅安排。这样,减少了摩擦,提高了效率。该船自1896年上半年动工,到1897年下半年造成,顺利下水,为时一年半。

  “金宝茂”下水后,一直航行在秀山人的习惯航线上——福建、温州到宁波、上海,由于当时温州—台州以及福建的平潭附近,常有海盗船舶出没,“金宝茂”起初与其他船只结队同行,但没有武器,还是遭到过抢劫。后来跟在有武器的船后面同行,但常常因此影响了装卸货时间。无奈之下,陈利金只得考虑在船上配备武器,开始只有几支长枪,后来有了手枪、土炸药,再后来还配备了火炮,在与海盗的战斗中多次获胜,威名大振,许多秀山船甚至外地船都希望和“金宝茂”结伴同行。

  1928年秋天,某一航次,“金宝茂”从福建重载去上海,船舱内装的是柴爿和“媒缕纸”(一种家庭引火用的粗草纸),极容易被引燃。舱面和左右两舷堆装、挂装着木材。船航行到台州洋面时,突然遭到两艘海盗船偷袭。“金宝茂”满舱重载,不能灵活回避,而海盗船空载、小巧,调头方便,他们躲开了“金宝茂”的火力,用步枪击穿了“金宝茂”船体薄弱处,引燃了舱内的“媒缕纸”和柴爿,导致全船起火。幸亏当时“金宝茂”已离岸边不远,而且两艘舢板已被放下,船员跳上舢板逃生。海盗见无法抢货,又见船员还拿着枪,不敢靠近,自顾逃窜了。在这次海战和落难中,有两名船员下落不明,不知是死于枪战还是落水而亡。

  秀山人在秀山打造的第一艘大南截就这样最后走向了终结,但“金宝茂”从建造到最后一航次结束,始终闪耀着秀山人振兴航海业的理想光芒,有着与恶势力敢于斗争的勇敢精神,这种精神至今还被新一代的“秀山海运帮”传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