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普陀山志》中的陈献章诗实为胡奎所作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6月19日 第 04 版 )
摄影 虞林
摄影 虞林
□林斌
最近在校注乾隆年间许琰所修的《重修南海普陀山志》时,一个有趣的发现映入眼帘:书中竟有四首署名为陈献章的诗作。在明之后的普陀山山志及其他诗集中,作者陈献章名后的小注多为“从祀名臣”。
陈献章(1428—1500),明代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字公甫,别号石斋,广东新会白沙里人,世称白沙先生。他一生致力于心学研究,是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大儒,其著作汇集于《陈献章集》中。从祀孔庙,是儒家思想家的最高荣誉,入选者必须是政界、学界、民间公认的“大师级”人物。这种荣誉不仅是对个人学术成就的认可,也是对其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地位的肯定。明朝一代仅有薛瑄、王阳明、胡居仁和陈献章四人获此殊荣。然而,陈献章生于明宣宗宣德三年,卒于孝宗弘治十三年,当时的海禁还是比较严厉的,陈献章一生行履主要活动于广东、江西和北京,这让人对他所作的四首普陀山诗产生了怀疑。
将陈献章的诗作编入山志,始于明代侯继高、屠隆所编的《补陀洛伽山志》,之后明朝周应宾的《普陀山志》,清代裘琏《[康熙]南海普陀山志》,朱谨、陈璿《[康雍]南海普陀山志》,许琰《[乾隆]重修南海普陀山志》,秦耀曾《[道光]重修南海普陀山志》,王亨彦《[民国]普陀洛伽新志》等6部老山志,新中国成立后编纂的山志,及普陀山诗词方面的诗集等均沿袭之,多数取四首,有的取二首。乾隆许志中编入四首分别是:
洛伽山望海
新会 陈献章(新会人 从祀名臣)
元气茫茫混太虚,天吴簸撼荡坤舆。千年木石劳精卫,百谷波流会尾间。
月下明珠鲛女泣,雪中飞观羽人居。秋风吹老珊瑚树,不见麻姑锦字书。
其二
一花初起白龙堆,万马长躯并驾开。碧海有山都是雪,青天无雨只闻雷。
秋高鸿鹄排家去,夜静蛟龙出穴来。借问乘槎向何处,五云咫尺是蓬莱。
宝陀禅寺漫兴
宝塔凌空十丈高,倚栏南望际鲸涛。天花散处皆金地,海月生时见玉毫。
夜气澄清龙在窟,秋风萧爽鹤鸣皋。丹梯咫尺诸天近,香雾霏霏湿苧袍。
赠补陀僧
僧言海上来,曾上妙高台。瑞相天浮月,潮音地送雷。
沙如金粟布,山似碧莲开。雨带龙腥过,云随鹤影回。
幽探还得宝,径渡不须杯。我有登临兴,南询识善财。
笔者经过追根溯源,发现这四首诗实际上出自元末明初的浙江海宁人胡奎之手。胡奎(1335—1409),字虚白,号斗南老人,他的诗集《斗南先生诗集》中共有1900余首诗。元至正间,胡奎尝游贡师泰之门学诗。与贝琼、高启等文士相往来,明洪武六年,以儒学征至京师(南京),不久以母老辞,回家。永乐初征为宁王府教授,有记载说其尝泊舟鄱阳望湖亭,见东坡“黑云堆墨未遮山”诗,次韵和之。一老人来,读其诗曰:“六百年来无此作矣!君非斗南老人耶?”胡奎因以自号。永乐六年(1408年),胡奎老辞归家,次年逝,《斗南先生诗集》六卷,由宁王朱权为之作序。《四库总目》(名《斗南老人集》六卷)编录行于世。古人评价胡奎诗作功力深厚,长于乐府、七言绝句,文风词藻雅致,不足之处是读诵起来感觉如同读古人诗集,格调太熟,清新意趣不足。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浙江文丛》,其中徐永明点校的《胡奎诗集》于2012年出版。
更有趣的是,这四首诗被编入《普陀山志》时,还经历了一番“改头换面”。不仅作者被换成了陈献章,连诗名也进行了更改。这四首诗原本名为《望海》《海昌八咏(其一 海门洪涛)》《题大悲阁》和《赋僧言补陀》。例如《题大悲阁》被改为了与普陀山相关名字的“宝陀寺漫兴”,实际写的是绍兴宝林寺(后改名为应天寺)的,该寺其最出名的是应天塔及大悲阁,现辟为塔山公园。《望海》和《海昌八咏(其一 海门洪涛)》都是作者写他家乡海宁的。海宁自东汉时期起名“海昌”,是海宁建县的开始,也是海宁古称“海昌”的渊源。这四首诗在胡奎的诗集中只有《赋僧言补陀》与普陀山有所关联,描述的是作者从僧人口中听闻的补陀山景色,但所述之僧不定如题目所写的“补陀僧”。追溯到屠隆编纂的山志,其实还收录有其第五首诗,即《赠补陀僧》:
上人飞锡处,来去即虚空。金沙随地涌,碧海与天通。
凭高惟鸟道,直下是龙宫。瀑飞寒涧雨,松挟夜涛风。
度岭三山鹤,横天万里虹。望中秋色远,浩气入无穷。
但此诗在胡奎的诗集中,其题目为《送僧游补陀》,也不定是补陀僧。若要说胡奎诗作中与普陀山相关的也就《赋僧言补陀》和《送僧游补陀》两诗。而到周应宾编志时,将而原本与普陀山关联不大的《送僧游补陀》予以删除,只留下四首诗。
这里有必要提及舟山群岛中的“梅岑山”,其正式定名为普陀山并沿用至今的时间,应始于明万历皇帝和太后的赐额,之后被广泛称用并逐渐名称定格,这是一个重要的地名使用的分界线。侯继高、屠隆编的山志时还是旧称,山志名为《补陀洛伽山志》,到周应宾编纂时名《普陀山志》。其实侯、屠所编的《补陀洛伽山志》中,在所谓的陈献章五首诗之前,还有一首署名为程巽隐的《赠补陀僧》诗,诗文曰:
中国有僧来日本,铁船过海是耶非?三更地底金莲出,万里云边白鹤飞。
性本圆明能作佛,迹无拘碍却忘归。五台到日应残腊,看取天花满衲衣。
作者程巽隐后小注“左佥都御史,靖难死节”。查程巽隐就是程本立(?—1402),字原道,号巽隐,其为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崇福镇)人。其祖籍河南伊川,为北宋大儒程颐之后,官至佥都御史。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入京师(今南京)时,与吏部尚书张紞等人自缢而死。死后被抄家,家无遗赀,时称“清御史”,为明初一代名臣廉吏。然而,这首诗实际上原名《送日本僧游五台》,是为在京师的日本僧去五台山朝圣时所赋赠的,并非《赠补陀僧》,与普陀山也基本无关联。这一系列的错误和混淆,让人不得不感叹地方志编纂过程中的复杂性和易错性。因此,在点校地方志时,我们需要对这些错误进行校正和出注,以确保历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