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舟山船拳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
马旭君 黄永良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6月17日 第 04 版 )
□马旭君 黄永良
作为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模式,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关注物质层面的改善,更强调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推进。舟山船拳作为我国独特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海洋生态智慧,其保护与传承对于促进海岛地区乡村振兴具有特殊意义。舟山船拳起源于明朝中期,是沿海渔民在船上创造的一种独特武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它不仅是防身技艺,更蕴含着渔民与海洋和谐相处的智慧。
舟山船拳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价值耦合
舟山船拳蕴含着丰富的海洋生态智慧,其动作设计充分考虑了船体摇晃的特点,体现“顺势而为”的生态哲学。这种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与美丽乡村建设强调绿色发展的理念高度契合。在文化价值上,舟山船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可以作为地方文化名片,构建完整的文化记忆体系,增强乡村文化自信,并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在经济价值上,船拳表演可以成为特色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其所衍生的产品开发能够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在民生改善方面,船拳的普及推广有助于提升居民健康水平。船拳活动的组织还能促进社区交往,增强社会凝聚力。
舟山船拳传承的现实困境
当前,舟山船拳的传承呈现明显的区域不平衡。定海区、普陀区等地的船拳活动较为活跃,而其他地区的传承则相对薄弱。同时传承形式比较单一呆板,基本上停留在简单表演层面,缺乏与现代审美的对接,创新不足。船拳保护重视不足,目前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社会力量参与渠道不畅,导致保护效果不佳。
舟山船拳传承创新的实施路径
1.构建“体育+文旅”产业生态圈,打造特色文化产品
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产品:开发船拳主题旅游线路,设计“非遗船拳+海岛风情”特色旅游线路,串联普陀山、朱家尖、东极等核心景区,融入船拳展演、海洋文化讲解、互动体验等环节。结合“开渔节”“海洋文化节”等传统节庆,策划船拳主题嘉年华,增强游客参与感。
开发船拳文化衍生产业:推出“船拳兵器谱”系列文创,如迷你船桨、带鱼耙、鱼钩和观音梭钥匙扣等,结合现代设计提升产品吸引力。
创新“体育+康养”融合模式:开发“船拳康复疗法”,针对不同人群设计专项训练课程;推出“禅武养生之旅”,结合普陀山禅修文化,打造“晨练船拳+静心冥想”特色康养产品。
2.完善基层体育服务体系,实施“船拳进校园、进社区”工程
舟山船拳通过优化体育公共服务和促进社区参与,融入人们晨练习惯、校园课程乃至渔民的日常劳作,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和文化认同,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创建船拳进校园传承体系:在小学阶段开启船拳兴趣启蒙,结合海岛童谣编排“船拳操”。在中学阶段开展技能传承,教授完整船拳套路,融入船桨、鱼叉等兵器使用。在高校阶段开设创新传播课程,鼓励学生参与船拳演练及创新实践。
创新社会多元传承模式:建立社会多元融合传承方式,建立身份认定认证制、传承人名录体系;设立“舟山船拳优秀传承人”等荣誉称号,提升传承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优化基础设施与资源保障:在校园与社区设立船拳传习所,建设标准化训练空间及配备专业训练器材,为船拳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场地与设施保障。健全政策与经费保障,制定船拳教学标准与考核体系,确保教学质量与传承规范性。设立专项经费,扶持传习培训与活动开展。
整体营造生态文化空间:推动社区常态化参与,将船拳纳入社区“15分钟体育生活圈”公共服务项目,培育基层船拳社团,建立“晨练+节庆展演+文化讲座”的常态化活动机制。恢复“开洋节”船拳祭海仪式,通过仪式空间的活化,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参与度。
3.运用数字化技术搭建传播平台,扩大非遗影响力
构建数字化传播体系,运用动作捕捉技术建立船拳数字档案,记录和保存船拳动作和招式,为船拳的传承和研究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建设线上教学平台,提供船拳教学视频、在线课程等资源,方便学习者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船拳的传播范围。借助新媒体传播,如短视频平台为船拳传播开辟了新阵地。定期开展船拳网络直播教学,邀请传承人和专业教练进行讲解和示范,增强大众参与感和学习体验。
4.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
舟山船拳的传承创新需要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以解决文化空间分布不均衡、多元主体协同不足、创新转化能力有限等问题。
政府引导,强化保障:促进政府角色从管理者到赋能者转型,制定专项规划,为船拳的传承创新提供明确的方向和政策支持。设立专项基金,为船拳的传承创新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市场运作,激发活力:引入社会资本,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船拳的保护和开发,为船拳的传承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培育市场主体,探索“体育+文化+旅游”等商业模式,将船拳展演与佛教文化、生态教育有机融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促进船拳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参与,凝聚合力:鼓励传承人积极参与船拳的传承与创新,发挥其核心引领作用,提高船拳的传承效果。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支持社会组织参与船拳的保护和推广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加强社区共建,通过社区活动等形式,增强社区居民参与度,促进船拳在社区的传承和发展。
结论与展望
舟山船拳的传承创新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活态传承与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高度协同性。通过重生态的实践路径、重规划的发展模式与重民生的推广理念,舟山船拳不仅能够实现自身传承与发展,还能为海岛共同富裕提供持续动力。舟山船拳传承中构建“体育+文旅”产业生态圈、完善基层体育服务体系、推进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建立协同治理机制等实施路径,既考虑了文化保护的专业性,又兼顾了乡村振兴的综合性,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未来,舟山船拳的传承创新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以实现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为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案例。
作者单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为2024年度舟山市社会科学研究一般规划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