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回乡创业,舟山姑娘在山坳中蹚出一条“茶旅融合”新路子,进一步打响“蓬莱仙芝”品牌

茶香里的“青春之歌”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6月16日 第 01 版 )

  王黛洁带领学员开展茶文化学习 受访者供图

  □记者 陈瑶

  岱山县磨心山半山腰处,一片青翠的茶园在雨中与云雾相拥,茶研社的自建小屋就“藏”在茶园边。茶叶手工炒制间内,用于杀青的大铁锅整齐排列,数十个竹编箴盘摆在架子上。 

  “没事的时候一个人在这边坐一下午,泡泡茶,看看雨,你不觉得很舒服吗?”初见茶研社主理人王黛洁,她长长的头发利落地扎起,一对耳坠摇曳不停。

  “这副耳环真好看。”“这是我用茶园产的红茶和香料,亲手搓的……”一问一答间,王黛洁的话匣子打开了。她说,自己有不少压箱底的传统文化技能,就是这些技能,让她的乡村创业路步步生花。

  坚守

  茶叶唤醒乡愁与使命

  回望王黛洁的人生轨迹,茶并非她创业的第一选项。2006年,刚毕业的她,选择在岱山开了一家教古筝的琴行。

  “学习古筝一定要静心,所以平时也会辅以修习其他的传统技艺。”这也使王黛洁越来越热爱中华传统文化。2013年,她开始接触茶艺。

  2016年11月,王黛洁萌发了去比赛的念头,于是找了老师突击学习茶艺比赛的内容。2017年8月,系统学习不足一年的她,却在舟山市第四届职工茶艺大赛中一举夺魁。“当时的舟山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跟我说‘岱山终于有人了’,我觉得很兴奋,同时也倍感压力,会长鼓励我回岱山后要把这项技艺好好发扬。”王黛洁回忆道。

  此后,她开始投身公益茶文化教学。“目前岱山已经有了1000多名初级茶艺师。”王黛洁统计,她自己也开始从单纯的茶艺,向种茶、制茶、茶文化全链条延伸。

  如今,茶研社还向县内残疾人群体开放茶艺学习。岱山县残疾人联合会工作人员柳舒雯,在这里仅学习了4个月,就在去年9月的全省残疾人技能竞赛中获得了第八名的好成绩。

  在茶文化的浸染中,王黛洁少了对外物的追求,而是花更多精力在各类茶道学习上。

  她粗粗算了一笔账,2016年至今,单是花在学习茶道上的投入便有上百万元。“5月26日,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5位同好前去杭州学习,找了一位圈内老师学手工制茶,一礼拜学费就得3万多了。”但这些投入在她看来都是必要的。

  2017年5月,她还开始涉猎日本和韩国的茶道。2022年,王黛洁在日本获得了煎茶道教授认证,时至今日她依旧每年前往日本进修茶道。“据我所知,在舟山获得这个煎茶道教授认证的只有3个人。”她说,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茶道融会贯通,这是一个修身又修心的过程。

  传统茶文化里包含着古人的优雅与礼节,茶叶和茶艺从泥土里生根,又不断吸取传统文化的养分。为了传承好这份传统文化,王黛洁一直坚定地从事着与茶艺相关的工作,也希望带领更多人领略到茶之韵、茶道之美。

  求变

  从传统茶业到茶园经济

  铁锅温度升至200多摄氏度,王黛洁开始徒手杀青,碧绿的蓬莱仙芝在双手间翻飞,“‘做茶如做人’,杀青摊晾的技术,火温的控制,制茶的每一步差一丝一毫都不行,在乡村创业也是一样的。”

  2023年,王黛洁积极求变,创立茶研社,选址在磨心山茶园旁。“茶产业的未来,不能只停留在产品本身。”她时常在网上冲浪,及时了解当下人们的喜好,也始终保持着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习惯,不断将文化和产业融合,创新推出时髦的文化体验产品。

  在她手下,茶研社被打造成集采茶、制茶、品茶于一体的研学基地,这也是岱山首个以“茶”为品牌的研学基地。“茶旅研学这几年越来越火,去年到现在估计已经接待了2000多人。”王黛洁说。游客背上竹篓,穿梭茶园亲手采摘嫩芽,再跟随她的指导体验炒制工艺。当沸水注入茶碗的瞬间,茶香与海风交织,会构成游客难忘的“海岛茶记忆”。

  磨心山阶梯状的茶田中,时常能看到王黛洁打理茶树的身影。她运用自然农法种出的茶叶匀整、饱满。优质的原叶,还需要传统制茶工艺的加持。有时候,为了炒制一份茶叶,王黛洁会24个小时待在制茶间,只为打磨出一份自己满意的“蓬莱红茶”。

  “一个小姑娘天天在山里,是不是有问题?”“不会害怕吗?”“能做起来吗?”……起初,许多不理解的声音干扰着王黛洁的乡村创业,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茶研社坚持了下来,并开始“出圈”。

  慢慢地,一条“茶旅融合”之路在茶研社顺利铺就。“一片叶子可以富一方百姓。”王黛洁的愿景不止于个人事业。她计划联合周边茶园,打造岱山茶文化生态圈,开发茶主题民宿、茶宴餐饮等衍生业态,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她还希望与高校合作,开设茶艺培训课程,为乡村培育专业人才。

  如今,王黛洁已经是浙江省茶文化研究会理事、国家一级茶艺技师、岱山县茶技非遗传承人。“接下去,我计划参加更多有含金量的制茶比赛,以自己为‘招牌’,帮助茶研社打造更好的IP。”她说,下一步她还要利用自己在制香、插花等方面的技艺,拓展茶研社的体验板块,吸引更多人来探索“蓬莱仙芝”的魅力。

  展望

  一片茶叶“沏出”乡村致富路

  “去年快过年的时候,有人来找我买茶叶,那时候除了自己留了10多斤,实在没有多的可以卖了。”“蓬莱仙芝”的名声越传越远,磨心山种茶大户高庆月的茶叶也越卖越多,“往年一年做近2000斤茶叶,还不一定卖得完,去年做了2200斤,却不够卖。”

  “去年4月左右,村里将原本租给村民的茶园,分了10亩给茶研社,用于发展茶旅融合的产业新模式,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的新路径。”闸口二村党支部书记李建权介绍。

  茶研社在茶园内打造了品茶、采茶、休闲旅游等一系列的茶旅融合业态,进一步把“蓬莱仙芝”这个茶叶品牌打响。如今,这片“绿叶子”不仅成为闸口二村的一张“金名片”,更走出来一条新的致富路。

  “往年我们村的经营性收入大多来源于租金,现在想拓宽一下路子,把磨心山‘佛茶旅’融合的底子打好。”李建权说,村内一处位于磨心山茶园的近千平方米制茶厂的租约即将到期,村内计划引进新的茶旅业态。为了做大“茶园经济”,闸口二村还成功引入“山间雅院”项目,前期餐饮服务项目已于去年4月份正式运营。过去一年,该村集体收入达762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425万元,同比增长8%。

  从门外汉到茶文化推广者,王黛洁用10多年时间,将一片茶叶的故事融入乡村振兴的蓝图。

  在她看来,发展乡村文旅的核心在于“文化价值的深度转化”,“希望更多的政策利好能向我们本土乡创客倾斜,为我们乡创提供更好的营商沃土。”王黛洁说。

  如今,磨心山上的种茶人普遍都不年轻了。“他们老了,这片茶园怎么办?”对未来,王黛洁有更大的抱负,承包一座山头,把自己热爱的事做得更好。